古黄村,距县城8公里,位于碧阳镇西南,为古代边防要塞,古名“西城”。始建于宋,于2008年由古筑和黄村合并而来。现有13个村民小组,人口2046人,面积140.6公顷。村支部现有党员94名,耕地3482亩,林地920亩,桑园1170亩,茶园420亩,小二型水库2座。特色种植业有中药材黄栀子近200亩,油茶100多亩,紫竹8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蚕桑、茶叶及劳务输出等,其中外出务工人员700多人。
村落主要以孙姓和黄姓聚族而居,明清两代经济文化尤为发达,素有“金黄村、银古筑”之称。原有“竹溪垂钓、枫林称觞、古寺夕阳、芳亭揽秀、葛社催耕、茅岗步日、霞坞横云、前山积雪”八景,并建有四角飞檐的文昌阁、独具匠心的武曲楼、涵远楼、宏伟壮观的红门祠堂、幽静典雅的集成书院(建于元朝年间,为古黟最早创立的书院,整个院落现基本完好)、赏心悦目的花园等一大群古建筑,是古黟西南旧时的风景胜地。
古筑村三面山坡簇拥,南面田野开阔、风景秀丽,远处四周青山拱秀、山峦起伏,新安江支流源头——武溪河横贯村前。自宋朝伊始,各具特色文化发展的两个古村落就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旧时的古筑街是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在上世纪30年代仍是保留60余家店铺的繁华商业街。同时黄村至今保存一条古时宽阔的“大夫街”,优美绝伦的石雕门楼相对排列。历来崇尚文教、儒商的古黄村人才辈出,最具名望的是晚清时期的篆刻家黄士陵。
黄士陵,晚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县碧阳镇黄村人。黄士陵幼年承继家学,读书、写字、制印、绘画并举,年方20岁就已以在家乡成为知名人物。晚年归隐家乡,与艺坛很少交往。黄士陵是清代印坛的一代宗师,他突破了笼罩艺坛的皖、浙两大流派,创立了独具一格的“黟山派”。书法和绘画方面成就也很高,喜爱大篆和魏楷,运笔犀利,犹如刀刻;所绘重彩花卉和彝器,参用了部分西画技法,风格特异,自成一家,在当时就为世人所珍爱。有《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2卷传世。
黄士陵故居,其故居位于黄村下头园,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内二楼结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仍保存完整。故居又因院门外的肇公祠有两株古槐树,别名“古槐邻屋”,其前有小庭院,门设左首,右侧是一间书房,餐室。正厅窗棂雕饰精美,堂前原挂有黄士陵自书篆字木联“古槐择美里,瑞行延清芬”。书房原有清代诗人黄遵宪书写的楹联:“处士节独苦,先生艺绝伦”。正厅后紧连着一幢小楼房,名为“问梅花馆”,别号“笑没草堂”是其子黄石(字少牧,晚号笑没)于民国年间建造,与故居浑然一体。
黄村的特色之一——黄金竹,素有黄金之称,其原因在于色泽上特有的金黄色。据统计,黄金竹已经为数不多,只是在黄村少量分布,可以这样说,黄金竹已经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以前的黄金竹笋是人家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竹子自古以来就有四季长青,坚韧不拔的美誉。黄金竹在黄村的呈现,正预示着黄村渊源历史的经久不衰。
悠久的历史,渊远的文化造就了黄村,也造就了黄村人,黄村历代名人辈出。除黄士陵外还有北宋村人黄葆光官至侍御史;清朝黄元治曾任云南徵江知府,擅长书法,现故宫博物馆仍有其部分藏品(黄元治:清黟县西武黄村人人、曾任云南徽江知府、康熙大理府通判。黄元治是一位黟县四邻八乡交口称颂的清官,他在西安任太守时,被当地百姓称之为“青菜太守”,年年俸禄大多资助了当地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归乡,孑然一身,房无半幢,四无一丘,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里。“桃李园”的主人将其请到西递讲学,并将其作品永久性展示,是想让后人学习黄元治,作一个忠君受民的廉吏。著述:《黔中杂记》、《潜龙庵》等等。);村中女性黄杏仙于清光绪卅年(1906),冲破封建意识的阻挠,在西递村创办了黟县一所由女子执教的“崇德女子学堂”。
2021年1月1日,古黄村被认定为2020年度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2013年8月26日,古黄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黄村附近有黄士陵故居、吾爱吾庐民宅、碧山汪氏世祠、黟县通济桥、筱馀园、程建华宅(桂馨山房)等旅游景点,有黟县腊八豆腐、黟县香榧、黟县香菇、泗溪香榧、泗溪苦丁茶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