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31 16:37:06]
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县级扶余市,原行政区域不变。扶余市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
扶余历史悠久,设置沿革较早。
先秦时期,这里是古氵岁 貊人世代繁衍生息之地。西汉初期,这里就建立了东北地区首个民族政权国家夫余国。北魏、隋、唐、金、元、明、后金、清均在此设置。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设新城县,次年改称扶余县。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1946年2月,成立扶余县政府,隶于西满局吉江区行政主任公署。1949年4月,经东北政委会决定,划归吉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余仍属吉林省。1955年2月,属吉林省怀德专区;1958年11月,划归白城专区。1987年11月,撤县变为扶余市(县级),仍隶于白城地区。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扶余市改为松原市扶余区,隶属松原市。199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扶余县,县政府驻地设在三岔河镇,仍隶属松原市。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扶余市幅员面积4658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建制镇12个),1个国营农场。总人口7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7.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8.8%。
发挥区位交通优势 建设重要结点城市
扶余地处松嫩平原,位于哈大经济轴和长哈两市之间,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哈大齐”经济走廊重要结点城市。交通便捷,京哈电气化铁路、哈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已经开工建设的松陶铁路等三条铁路从境内穿过,同三高速公路、国道102线、图乌公路等三条国、省干道纵贯全境,松花江、拉林河等三条江河环抱,水运上可达吉林市,下可与哈尔滨市和俄罗斯通航。随着松陶铁路、花江下岱吉码头、五右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扶余将充分发挥出发展潜力巨大、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经贸、物流效率,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城市。
弘扬厚重历史底蕴 传承“夫余古国”文化
夫余古国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夫余人创造了璀璨的夫余文化,是古代东北历史文化之源,影响深远。屹立境内得胜镇的国家重点文物“大金得胜陀颂碑”是金代第五世帝王世宗完颜雍(金太祖之孙)于1185年为纪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反辽获胜而建,是中外史学家研究金代历史重要的实物依据。扶余历史上是勿吉、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和民族融合的舞台,满、汉、蒙、回、锡伯、朝鲜等族人民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和一脉,夫余文化为大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10多万人次来此参观游览。变市后,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历史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可以更好地强化和打造“夫余古国”这一文化名片,更有力地传承和发扬扶余千年古国、百年老县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增强扶余的吸引力,进而发展有扶余特色的文化产业,扩大扶余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扶余恢复县制后,全县人民经过十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扶余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11年,全县GDP实现280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8亿元,同比增长37%。全口径财政收入可实现3.96亿元,同比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7820元。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文教卫生、交通、通讯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扶余,曾荣获“全国产粮第一县”称号,盛产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杂粮等农产品。已探明石油储量1亿吨,油页岩总储量460亿吨,位居全国之冠,天然气储量也十分可观,水资源十分丰富。产业优势明显,扶余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名列前10位,已经形成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汽车配套等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7.1亿元。扶余是东北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三井子杂粮杂豆批发市场是东北经营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已经显现,借助设市的相关政策,这些优势会释放更大潜能,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更快速融入哈大经济圈,有效对接长春的汽车产业、哈尔滨的制药产业、松原的石化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提高工业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向城镇乡集聚,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同时,将辐射带动周边两省的榆树、松原、德惠、双城等七县(市),构成吉林北部重要的城市集群。从而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人们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推动扶余建设集聚30万人口区域中等城市的步伐。
撤县设市,这是扶余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扶余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扶余历史悠久,设置沿革较早。
先秦时期,这里是古氵岁 貊人世代繁衍生息之地。西汉初期,这里就建立了东北地区首个民族政权国家夫余国。北魏、隋、唐、金、元、明、后金、清均在此设置。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设新城县,次年改称扶余县。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1946年2月,成立扶余县政府,隶于西满局吉江区行政主任公署。1949年4月,经东北政委会决定,划归吉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余仍属吉林省。1955年2月,属吉林省怀德专区;1958年11月,划归白城专区。1987年11月,撤县变为扶余市(县级),仍隶于白城地区。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扶余市改为松原市扶余区,隶属松原市。199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扶余县,县政府驻地设在三岔河镇,仍隶属松原市。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扶余市幅员面积4658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建制镇12个),1个国营农场。总人口7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7.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8.8%。
发挥区位交通优势 建设重要结点城市
扶余地处松嫩平原,位于哈大经济轴和长哈两市之间,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哈大齐”经济走廊重要结点城市。交通便捷,京哈电气化铁路、哈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已经开工建设的松陶铁路等三条铁路从境内穿过,同三高速公路、国道102线、图乌公路等三条国、省干道纵贯全境,松花江、拉林河等三条江河环抱,水运上可达吉林市,下可与哈尔滨市和俄罗斯通航。随着松陶铁路、花江下岱吉码头、五右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扶余将充分发挥出发展潜力巨大、战略位置重要、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经贸、物流效率,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城市。
弘扬厚重历史底蕴 传承“夫余古国”文化
夫余古国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夫余人创造了璀璨的夫余文化,是古代东北历史文化之源,影响深远。屹立境内得胜镇的国家重点文物“大金得胜陀颂碑”是金代第五世帝王世宗完颜雍(金太祖之孙)于1185年为纪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反辽获胜而建,是中外史学家研究金代历史重要的实物依据。扶余历史上是勿吉、契丹、女真等多个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和民族融合的舞台,满、汉、蒙、回、锡伯、朝鲜等族人民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和一脉,夫余文化为大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悠久的历史文化,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10多万人次来此参观游览。变市后,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历史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可以更好地强化和打造“夫余古国”这一文化名片,更有力地传承和发扬扶余千年古国、百年老县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增强扶余的吸引力,进而发展有扶余特色的文化产业,扩大扶余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扶余恢复县制后,全县人民经过十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扶余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11年,全县GDP实现280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8亿元,同比增长37%。全口径财政收入可实现3.96亿元,同比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7820元。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文教卫生、交通、通讯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扶余,曾荣获“全国产粮第一县”称号,盛产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杂粮等农产品。已探明石油储量1亿吨,油页岩总储量460亿吨,位居全国之冠,天然气储量也十分可观,水资源十分丰富。产业优势明显,扶余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名列前10位,已经形成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汽车配套等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7.1亿元。扶余是东北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三井子杂粮杂豆批发市场是东北经营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已经显现,借助设市的相关政策,这些优势会释放更大潜能,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更快速融入哈大经济圈,有效对接长春的汽车产业、哈尔滨的制药产业、松原的石化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提高工业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向城镇乡集聚,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同时,将辐射带动周边两省的榆树、松原、德惠、双城等七县(市),构成吉林北部重要的城市集群。从而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人们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推动扶余建设集聚30万人口区域中等城市的步伐。
撤县设市,这是扶余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扶余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