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25 21:37:45]
作为今天的安徽省会,“居皖之中”的合肥这些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自1667年安徽建省算起,合肥也曾几度成为省会,而在每段省会历史的背后都发生着一些故事……
改来改去改成省会
可能是因为合肥当今的省会地位,研究合肥的人和专著并不少,但对于合肥这个城市的起源却并不统一。我是赞同合肥学院教授许有为的观点:合肥历史应该从周武王分封庐子国算起,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记载:“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
合肥建县大致是在秦汉之交,当时属于九江郡,而之前的九江郡属英布九江国,都城在今天的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后来九江郡的治所迁到扬州。三国时,曹操把相当于行省地位的扬州州府迁来合肥,把九江郡治也同时定在了合肥,那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相当于今天省会和地区所在地的地位。
汉朝时置庐江郡,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隋朝时庐江郡郡治迁往合肥。
有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日军占领合肥时把合肥火车站改成了“廬江駅”,有人质疑说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庐州驿”吧。其实日本人对中国的历史很了解,尤其是隋唐时期,当时合肥正是庐江郡的首府呀。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1861),安徽巡抚治于合肥。
辛亥革命以后,州、府一级行政区划废除,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1928年,废道,合肥县再次直属安徽省。1933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省会屡次搬迁至肥
今天大家普遍知道合肥曾经在民国时期做过安徽省会,其实那并不是最早的一次。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建立“太平天国”。 1853年2月9日,太平军自武汉顺江而下,进攻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布政使李本仁和3000孤军困守省城。终因寡不敌众,被太平军破城,杀死了巡抚蒋文庆。
如此,安徽省会只好迁到庐州府(今合肥),直到1862年,才重新将省会迁回安庆。
合肥第二次成为省会是在1945年,当时的省主席是国民党桂系李品仙,抗战胜利后,他出于担心安庆城内的进步分子太多的考虑,不愿再将省会迁回安庆,安徽省会再次由立煌县(今金寨)迁至合肥。不过,省高等法院、省高等检察院、省教育厅等机关没有按照他的指示办,而是直接搬回了安庆。
历史总是翻来覆去,1948年8月,解放大军的步伐逼近合肥,安徽省会再次南移安庆;1949年2月,又由安庆迁驻芜湖;3月下旬,省会迁到屯溪(今黄山市屯溪区),直至4月28日屯溪解放。
从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成立,安徽曾经一度“无省无省会”。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员会,以宋任穷为省委书记兼省长,张劲夫为副省长,谭启龙为副书记,曾希圣为省军区司令员;以孙仲德、桂林栖、宋日昌、黄岩、彭涛为省委委员。当时省委已在洪家花园旧址办公。
但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久,中共中央又重新决定安徽省暂不建省,改设皖北、皖南两个区党委和两个行署,区党委和行署驻地分别为合肥和芜湖。其中,皖北区党委书记由曾希圣同志担任,行署主任由宋日昌同志担任。
这里要交代一下,皖北行署成立于1949年4月15日,行政驻地在合肥;而皖南行署成立于1949年5月13日,行政驻地先在屯溪,同年才迁往芜湖。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当时都直属华东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具备省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
最终还是落户合肥
正是因为合肥和芜湖分别做过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的行政驻地,关于两地谁更适合作为安徽省省会,至今,两地的网上水军还在打口水战。
1951年12月20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市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会。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的确有将省会定在芜湖的想法,因为那里是安徽第一个开放的口岸,又是安徽四大商埠之一(其余三个是安庆、蚌埠、大通),城市建设和规模都比只有几万人口的合肥县强。但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一锤定音,给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表明了他的态度:合肥不错,为皖之中。
有人分析,主席决定将安徽省会定在合肥,起码有以下几个考虑:
政治方面,安徽地处中国中部,淮河长江将安徽一分为三,俗称皖北、皖中、皖南,中心城市即江淮之间选择,有利于施政,即“都能顾过来”。
经济方面,当时合肥虽然是个小城市,但安徽其他城市规模也有限。最大城市蚌埠当时也不过是10万人口。况且民国省会就在合肥,多少打下了一些基础,后来又是皖北行署所在地,在此建立省会,经济上划算。
军事方面,合肥历史上就是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渡江战役总指挥部就设在合肥,发起了解放全中国的总攻。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合肥更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战略运动的缓冲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改来改去改成省会
可能是因为合肥当今的省会地位,研究合肥的人和专著并不少,但对于合肥这个城市的起源却并不统一。我是赞同合肥学院教授许有为的观点:合肥历史应该从周武王分封庐子国算起,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记载:“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
合肥建县大致是在秦汉之交,当时属于九江郡,而之前的九江郡属英布九江国,都城在今天的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后来九江郡的治所迁到扬州。三国时,曹操把相当于行省地位的扬州州府迁来合肥,把九江郡治也同时定在了合肥,那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相当于今天省会和地区所在地的地位。
汉朝时置庐江郡,郡治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隋朝时庐江郡郡治迁往合肥。
有一个与之有关的故事,日军占领合肥时把合肥火车站改成了“廬江駅”,有人质疑说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庐州驿”吧。其实日本人对中国的历史很了解,尤其是隋唐时期,当时合肥正是庐江郡的首府呀。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1861),安徽巡抚治于合肥。
辛亥革命以后,州、府一级行政区划废除,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1928年,废道,合肥县再次直属安徽省。1933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0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省会屡次搬迁至肥
今天大家普遍知道合肥曾经在民国时期做过安徽省会,其实那并不是最早的一次。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建立“太平天国”。 1853年2月9日,太平军自武汉顺江而下,进攻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布政使李本仁和3000孤军困守省城。终因寡不敌众,被太平军破城,杀死了巡抚蒋文庆。
如此,安徽省会只好迁到庐州府(今合肥),直到1862年,才重新将省会迁回安庆。
合肥第二次成为省会是在1945年,当时的省主席是国民党桂系李品仙,抗战胜利后,他出于担心安庆城内的进步分子太多的考虑,不愿再将省会迁回安庆,安徽省会再次由立煌县(今金寨)迁至合肥。不过,省高等法院、省高等检察院、省教育厅等机关没有按照他的指示办,而是直接搬回了安庆。
历史总是翻来覆去,1948年8月,解放大军的步伐逼近合肥,安徽省会再次南移安庆;1949年2月,又由安庆迁驻芜湖;3月下旬,省会迁到屯溪(今黄山市屯溪区),直至4月28日屯溪解放。
从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成立,安徽曾经一度“无省无省会”。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员会,以宋任穷为省委书记兼省长,张劲夫为副省长,谭启龙为副书记,曾希圣为省军区司令员;以孙仲德、桂林栖、宋日昌、黄岩、彭涛为省委委员。当时省委已在洪家花园旧址办公。
但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久,中共中央又重新决定安徽省暂不建省,改设皖北、皖南两个区党委和两个行署,区党委和行署驻地分别为合肥和芜湖。其中,皖北区党委书记由曾希圣同志担任,行署主任由宋日昌同志担任。
这里要交代一下,皖北行署成立于1949年4月15日,行政驻地在合肥;而皖南行署成立于1949年5月13日,行政驻地先在屯溪,同年才迁往芜湖。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当时都直属华东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具备省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
最终还是落户合肥
正是因为合肥和芜湖分别做过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的行政驻地,关于两地谁更适合作为安徽省省会,至今,两地的网上水军还在打口水战。
1951年12月20日,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皖南、皖北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市办公,酝酿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会。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的确有将省会定在芜湖的想法,因为那里是安徽第一个开放的口岸,又是安徽四大商埠之一(其余三个是安庆、蚌埠、大通),城市建设和规模都比只有几万人口的合肥县强。但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时一锤定音,给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表明了他的态度:合肥不错,为皖之中。
有人分析,主席决定将安徽省会定在合肥,起码有以下几个考虑:
政治方面,安徽地处中国中部,淮河长江将安徽一分为三,俗称皖北、皖中、皖南,中心城市即江淮之间选择,有利于施政,即“都能顾过来”。
经济方面,当时合肥虽然是个小城市,但安徽其他城市规模也有限。最大城市蚌埠当时也不过是10万人口。况且民国省会就在合肥,多少打下了一些基础,后来又是皖北行署所在地,在此建立省会,经济上划算。
军事方面,合肥历史上就是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渡江战役总指挥部就设在合肥,发起了解放全中国的总攻。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合肥更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战略运动的缓冲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