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田村原名田里社,位于九龙江中港南岸,东与世甲村接壤,西至西良村交界,南与南书村毗邻,北临九龙江中港。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有784户3094人,其中五方社251户968人,头尾厝社281户1132人,北州社252户994人。
一、政区沿革
锦田村在清乾隆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锦田前和锦田后两保。民国36年属乌礁乡锦田保。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属平宁区锦田乡。1958年4月撤区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1961年锦田大队拆为锦田、南书、世甲3个大队。1969年锦田、南书、世甲大队又合并为锦田大队。1975年初又拆为锦田、南书、世甲3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锦田村。1992年为紫泥镇锦田村,辖五方社、头尾厝社和北洲社,计18个村民小组。
二、姓氏源流
锦田村为姚姓聚居地,共270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8%。姚天明于公元881年因黄巢起义避难而由河南固始县迁入福建,任侯官县大尹,居福浦交界处之韶溪(现莆田市境内),为福建姚氏始祖;其第六世裔孙姚朝珪因入释往漳州从师力学,于宋绍兴十五年乙丑登进士,改名姚邦宪,其因赘漳城颜氏遂住漳州,为该支姚氏漳州始祖。姚邦宪第四世裔孙姚良臣生3个儿子,长子仲骥居龙溪县石码,仲骥生8个儿子,长子姚青年居石码,其余7个儿子迁入乌礁洲田里社(即今锦田村),以姚仲骥为始祖。仲骥后裔除分迁外地,在锦田只有“四厝一房”,即头厝、尾厝、上厝(现称五方)、下厝(现称西头)和石大房。
此外,有张姓106人,郭姓49人,洪姓32人,许姓32人,廖姓26人,施姓21人,高姓11人,方姓6人,黄姓5人,游姓5人,郑姓2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锦田村原以农业为主,并发展多种经济,曾有“北洲船只载瓦土,过社下溪做蠔埕,港边埭内养鸭群,全社户户织草蓆”的说法。现全村耕地1383亩,水域面积1239亩。部分水田改为鱼池,发展养鱼养虾,其中养鱼385亩;养虾160亩,年产量16万斤,产值180万元。种植蘑菇10万平方米,年创产值200万元。发展肉制品加工厂11家,加工肉干、肉松等产品,年产17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240多人。水产加工厂1家,配有冷冻库、烤房等设施,年产60吨,产值18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40多人。机砖场1家,建有24门轮窑一座,配有绞土机、制砖机等设备,年产砖1200万块,产值360万元,解决劳动力40多人。
村民全部用上电和自来水、电视机,电话普及率为90%。村民在村内开有食杂、农资、理发、卫生室等店铺30多间,有农用车5辆,东风运输车1辆,小轿车8辆。
1994年,按照统一规划原则,建设27座成规模农民新居,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并投资4万元,配套长200米、宽8米的新村路;投资29万元建水塔1座,铺设自来水管道1300米;投资2.8万元建水闸1座,新增灌溉面积500亩。2002年,投入6万元建设长210米、宽4.2米的水泥路面村主干道;投资3.5万元建设长1公里、宽7米的北洲路。2006年投资20多万元建设长1200米、宽3米的头尾厝社、北州社主干道水泥路面。
2006年新建一座二层锦田小学教学、办公楼,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操场、围墙和其他教学、体育设施,共投入160多万元。现有6个班级,学生270人,教师14人。
四、宗 祠
姚氏家庙———追远堂 位于田里庵西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锦田姚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和为提督军门姚堂(锦田十二代)奉旨回乡谒祖而建的。据重建新兴围碑记刻载:康熙甲申之秋,幸逢叔祖军门肯菴公(姚堂)镇闽奉旨回乡谒祖。1965年祠堂被拆除,改建为锦田小学,2000年后重建。祠堂分上下二厅建筑,门前上方悬挂横匾“姚氏家庙”,后厅上方悬挂横匾“追远堂”。前埕东侧建有3座旗台,西侧建有2座旗台。
姚氏小宗———提督衙 始建于清康熙末期至雍正初期年间。是姚肯菴(姚堂)任提督后,在其出生地锦田社尾厝建造的。提督衙建筑为三开大门,分上下两厅,中门两边有两只石狮,前沿有四支石笔木栏栅。门前上悬挂横匾“姚氏家庙”。在后厅中央筑有层台,排列着圣旨和肯菴的神牌,还祈尾厝八大房之第九世至十三世祖先神牌,每年春秋二祭(二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六日)。提督衙下厅曾在清朝后期被大火烧毁,光绪年间按原貌重建。1971年提督衙被拆除,改建为供销社,1982年后转为粮库至今。
姚氏小宗———树德堂 位于头厝角落,分上下二厅建筑,厅前上方悬挂横匾“姚氏小宗”,后厅上悬挂横匾“树德堂”。1978年改为村粮食加工厂。
树德堂 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系五方社始祖姚见山发迹后出资兴建的。坐北向南、分上下厅的大厝,故称五方厅。后厅上悬挂横匾“树德堂”。
五、文物古迹
田里庵 又称田里佛祖、锦田庵,始建于元末明初。据传,姚良臣3个儿子分迁时,长子姚仲骥分得观音佛祖,并带着神像从漳州迁石码,再迁入田里社,建小庵供奉。清乾隆辛已年(1762年)佛祖庵扩建,由小庵扩建为前后二殿建筑,庵前有一埕,埕的东侧有一旗杆高18米。1947年和1990年再次进行重修,现保留原来规模。庵的大门石柱上对联为:“扶桑夜晓无边慧日辉西土,祗树光生不尽慈云覆锦田”。前厅内圆石柱对联:“莲台新锦里星乡云爛可云添花锦上,柳汁滷礁江雨化蛋春永期卖水江头”。后厅圆石柱对联:“秋月新辉映锦田佛面似曾相识,晨钟深省参金界清音如是我闻”。后厅有一对石龙柱,精雕两条龙,至今保存完好,为州左堂姚文捷弟姚文魁侄姚士杰仝敬捐。下厅的佛台上有一清乾隆年代的石香炉。
锦田石城 该石城东起尾厝社尾土地庙经后壁底,穿头厝社后至五方社后稻埕,圈围到五方社尾土地庙,再伸向社前,又经头厝社前到尾厝土地庙衔接,属半圆型围城,周长2公里、高5米,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基础以松木板铺底,城墙以块石筑成。现城墙已被拆除改建为民房,仅留小部分城基和尾厝、五方土地庙。据传,石城建筑时间与中港隔岸的城内村石城相同,形成南北相对之势。
北头亭 位于尾厝社北面。该亭东面是梱岸埔,西边是大埔(中港南岸之埔),北临中港石路头,南是北头路至尾厝社,全部以块石筑成,为二层楼、六角形,又称六角亭。亭坐南向北(中港),门顶横匾石刻“西眷亭”。据传,郑成功攻打漳州城之前,曾在大埔练兵,北头亭为哨所。该亭1958年被拆除,大埔和梱岸埔亦被开发造田。现在该亭原址南面50米处保留一塔,塔高5米,周长8米。
北洲基督教堂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据《龙海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北洲人姚令岸在漳南堂入教,二十九年回乡设讲经所,属东美堂会支会。1991年有执事1人,教徒139人。
新路头码头 位于港西社西南面,南港之北岸。始建于清朝。新路头与石码大宫前各建一个码头,互相对称,作为木船摆渡码头。1998年12月锦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摆渡遂停,码头改为加油站。
六、 民间风俗
宫庭规格闹元宵 锦田村姚氏从清朝康熙时开始每年按皇家规格从正月初九至十六日在姚氏家庙—追远堂前搭秋千架,在大厅内搭鳌山、结彩棚、摆花卉、展花灯和搭台演戏,进行闹元宵。新婚的新娘在本房族姑娘陪伴下在祠堂大厅内观花灯、抢牡丹(传说,抢到红牡丹会早生贵子),把活动推向热潮。据传,这一风俗是皇太后所赐的,其来历是:清康熙年间,清军与郑军在同安一场战役中,惨遭大败,清军一将官被追,逃至九龙江口的一海滩时被困,被霞溪的陈盛和锦田的姚堂两渔民用小船救起脱险。被救的正是康熙的皇弟,其回京后,向康熙奏明此事,由于仓促,把姚堂给忘了,只提到霞溪的陈盛,康熙把陈盛封为湖广卫州副将。姚堂见陈盛受封,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心感有异,便上京讨封。康熙觉得姚堂忠厚,便把他留在宫中做事,皇太后还把他认作谊子。在一次皇宫比武中,姚堂打败了二品大员,康熙见他如此勇猛,便封他为一品官,并授予福建、广东水师提督。这时正值春节,姚堂看到紫禁城内鳌山高筑,彩灯辉煌,王子王孙们荡秋千嬉戏,想起穷乡僻壤的家乡,不禁心酸,太后了解后便说:“堂儿已是一品大员,明年元宵你就照这样在你家乡热闹热闹嘛”。姚堂立刻跪下谢恩。从此,姚提督的家乡便有了宫庭规格的闹元宵风俗。
锦田村附近有龙佳生态温泉山庄、凤凰山荔海、漳州南炮台、紫云岩、天一总局等旅游景点。金定鸭、紫泥北岸篮、溪墘红蟳、金定鸭、白水贡糖
一、政区沿革
锦田村在清乾隆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锦田前和锦田后两保。民国36年属乌礁乡锦田保。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属平宁区锦田乡。1958年4月撤区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1961年锦田大队拆为锦田、南书、世甲3个大队。1969年锦田、南书、世甲大队又合并为锦田大队。1975年初又拆为锦田、南书、世甲3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锦田村。1992年为紫泥镇锦田村,辖五方社、头尾厝社和北洲社,计18个村民小组。
二、姓氏源流
锦田村为姚姓聚居地,共270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8%。姚天明于公元881年因黄巢起义避难而由河南固始县迁入福建,任侯官县大尹,居福浦交界处之韶溪(现莆田市境内),为福建姚氏始祖;其第六世裔孙姚朝珪因入释往漳州从师力学,于宋绍兴十五年乙丑登进士,改名姚邦宪,其因赘漳城颜氏遂住漳州,为该支姚氏漳州始祖。姚邦宪第四世裔孙姚良臣生3个儿子,长子仲骥居龙溪县石码,仲骥生8个儿子,长子姚青年居石码,其余7个儿子迁入乌礁洲田里社(即今锦田村),以姚仲骥为始祖。仲骥后裔除分迁外地,在锦田只有“四厝一房”,即头厝、尾厝、上厝(现称五方)、下厝(现称西头)和石大房。
此外,有张姓106人,郭姓49人,洪姓32人,许姓32人,廖姓26人,施姓21人,高姓11人,方姓6人,黄姓5人,游姓5人,郑姓2人。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锦田村原以农业为主,并发展多种经济,曾有“北洲船只载瓦土,过社下溪做蠔埕,港边埭内养鸭群,全社户户织草蓆”的说法。现全村耕地1383亩,水域面积1239亩。部分水田改为鱼池,发展养鱼养虾,其中养鱼385亩;养虾160亩,年产量16万斤,产值180万元。种植蘑菇10万平方米,年创产值200万元。发展肉制品加工厂11家,加工肉干、肉松等产品,年产17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240多人。水产加工厂1家,配有冷冻库、烤房等设施,年产60吨,产值18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40多人。机砖场1家,建有24门轮窑一座,配有绞土机、制砖机等设备,年产砖1200万块,产值360万元,解决劳动力40多人。
村民全部用上电和自来水、电视机,电话普及率为90%。村民在村内开有食杂、农资、理发、卫生室等店铺30多间,有农用车5辆,东风运输车1辆,小轿车8辆。
1994年,按照统一规划原则,建设27座成规模农民新居,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并投资4万元,配套长200米、宽8米的新村路;投资29万元建水塔1座,铺设自来水管道1300米;投资2.8万元建水闸1座,新增灌溉面积500亩。2002年,投入6万元建设长210米、宽4.2米的水泥路面村主干道;投资3.5万元建设长1公里、宽7米的北洲路。2006年投资20多万元建设长1200米、宽3米的头尾厝社、北州社主干道水泥路面。
2006年新建一座二层锦田小学教学、办公楼,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操场、围墙和其他教学、体育设施,共投入160多万元。现有6个班级,学生270人,教师14人。
四、宗 祠
姚氏家庙———追远堂 位于田里庵西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系锦田姚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和为提督军门姚堂(锦田十二代)奉旨回乡谒祖而建的。据重建新兴围碑记刻载:康熙甲申之秋,幸逢叔祖军门肯菴公(姚堂)镇闽奉旨回乡谒祖。1965年祠堂被拆除,改建为锦田小学,2000年后重建。祠堂分上下二厅建筑,门前上方悬挂横匾“姚氏家庙”,后厅上方悬挂横匾“追远堂”。前埕东侧建有3座旗台,西侧建有2座旗台。
姚氏小宗———提督衙 始建于清康熙末期至雍正初期年间。是姚肯菴(姚堂)任提督后,在其出生地锦田社尾厝建造的。提督衙建筑为三开大门,分上下两厅,中门两边有两只石狮,前沿有四支石笔木栏栅。门前上悬挂横匾“姚氏家庙”。在后厅中央筑有层台,排列着圣旨和肯菴的神牌,还祈尾厝八大房之第九世至十三世祖先神牌,每年春秋二祭(二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六日)。提督衙下厅曾在清朝后期被大火烧毁,光绪年间按原貌重建。1971年提督衙被拆除,改建为供销社,1982年后转为粮库至今。
姚氏小宗———树德堂 位于头厝角落,分上下二厅建筑,厅前上方悬挂横匾“姚氏小宗”,后厅上悬挂横匾“树德堂”。1978年改为村粮食加工厂。
树德堂 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系五方社始祖姚见山发迹后出资兴建的。坐北向南、分上下厅的大厝,故称五方厅。后厅上悬挂横匾“树德堂”。
五、文物古迹
田里庵 又称田里佛祖、锦田庵,始建于元末明初。据传,姚良臣3个儿子分迁时,长子姚仲骥分得观音佛祖,并带着神像从漳州迁石码,再迁入田里社,建小庵供奉。清乾隆辛已年(1762年)佛祖庵扩建,由小庵扩建为前后二殿建筑,庵前有一埕,埕的东侧有一旗杆高18米。1947年和1990年再次进行重修,现保留原来规模。庵的大门石柱上对联为:“扶桑夜晓无边慧日辉西土,祗树光生不尽慈云覆锦田”。前厅内圆石柱对联:“莲台新锦里星乡云爛可云添花锦上,柳汁滷礁江雨化蛋春永期卖水江头”。后厅圆石柱对联:“秋月新辉映锦田佛面似曾相识,晨钟深省参金界清音如是我闻”。后厅有一对石龙柱,精雕两条龙,至今保存完好,为州左堂姚文捷弟姚文魁侄姚士杰仝敬捐。下厅的佛台上有一清乾隆年代的石香炉。
锦田石城 该石城东起尾厝社尾土地庙经后壁底,穿头厝社后至五方社后稻埕,圈围到五方社尾土地庙,再伸向社前,又经头厝社前到尾厝土地庙衔接,属半圆型围城,周长2公里、高5米,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基础以松木板铺底,城墙以块石筑成。现城墙已被拆除改建为民房,仅留小部分城基和尾厝、五方土地庙。据传,石城建筑时间与中港隔岸的城内村石城相同,形成南北相对之势。
北头亭 位于尾厝社北面。该亭东面是梱岸埔,西边是大埔(中港南岸之埔),北临中港石路头,南是北头路至尾厝社,全部以块石筑成,为二层楼、六角形,又称六角亭。亭坐南向北(中港),门顶横匾石刻“西眷亭”。据传,郑成功攻打漳州城之前,曾在大埔练兵,北头亭为哨所。该亭1958年被拆除,大埔和梱岸埔亦被开发造田。现在该亭原址南面50米处保留一塔,塔高5米,周长8米。
北洲基督教堂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据《龙海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北洲人姚令岸在漳南堂入教,二十九年回乡设讲经所,属东美堂会支会。1991年有执事1人,教徒139人。
新路头码头 位于港西社西南面,南港之北岸。始建于清朝。新路头与石码大宫前各建一个码头,互相对称,作为木船摆渡码头。1998年12月锦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摆渡遂停,码头改为加油站。
六、 民间风俗
宫庭规格闹元宵 锦田村姚氏从清朝康熙时开始每年按皇家规格从正月初九至十六日在姚氏家庙—追远堂前搭秋千架,在大厅内搭鳌山、结彩棚、摆花卉、展花灯和搭台演戏,进行闹元宵。新婚的新娘在本房族姑娘陪伴下在祠堂大厅内观花灯、抢牡丹(传说,抢到红牡丹会早生贵子),把活动推向热潮。据传,这一风俗是皇太后所赐的,其来历是:清康熙年间,清军与郑军在同安一场战役中,惨遭大败,清军一将官被追,逃至九龙江口的一海滩时被困,被霞溪的陈盛和锦田的姚堂两渔民用小船救起脱险。被救的正是康熙的皇弟,其回京后,向康熙奏明此事,由于仓促,把姚堂给忘了,只提到霞溪的陈盛,康熙把陈盛封为湖广卫州副将。姚堂见陈盛受封,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心感有异,便上京讨封。康熙觉得姚堂忠厚,便把他留在宫中做事,皇太后还把他认作谊子。在一次皇宫比武中,姚堂打败了二品大员,康熙见他如此勇猛,便封他为一品官,并授予福建、广东水师提督。这时正值春节,姚堂看到紫禁城内鳌山高筑,彩灯辉煌,王子王孙们荡秋千嬉戏,想起穷乡僻壤的家乡,不禁心酸,太后了解后便说:“堂儿已是一品大员,明年元宵你就照这样在你家乡热闹热闹嘛”。姚堂立刻跪下谢恩。从此,姚提督的家乡便有了宫庭规格的闹元宵风俗。
锦田村附近有龙佳生态温泉山庄、凤凰山荔海、漳州南炮台、紫云岩、天一总局等旅游景点。金定鸭、紫泥北岸篮、溪墘红蟳、金定鸭、白水贡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