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联村简介
【锦联概况】
全村人口1570人,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亩,辖4个自然村有石桥村、四房角村、大路窟村、官边村,下设7个村民小组。村内设有老人活动中心和老人协会。锦联村1997年被泉州市评为百佳党支部;2004年被泉州市评为宽裕型文明村;1995年被惠安县评为先进党支部; 2002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2006年、2007年、三年被泉港区评为文明村;2000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六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计生单位; 2001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民兵营。
【历史沿革】
锦联始设立于元朝时期,明清属七都,舖号“安埕”。解放初,与现埭港村合并为“锦石乡”。1959年公社化级、盐农分开拆为“新民大队”。文革后恢复锦联大队。1986年实行行政村建制再改为锦联村委会。
【文物●石桥古大厝群】
石桥古大厝群由四十多座大小不等的古大厝组成,登高俯瞰,屋连屋、瓦接瓦,蔚为壮观,全部为闽南古大厝“皇宫起”特色。
其中以小三房古大厝最有代表性。它是由山腰第十五世祖庄大东创建于清朝乾隆丙辰年(1786年)历经三年建成,由东西两座仿皇宫式的三进五间张的大厝构成,俗称“四马拖车”左右辅以护厝,两面护厝之侧又建有文武馆,共占地约2000平方米,总65间房间,砖木抬梁式构造,硬山式屋顶,飞檐双翘脊,双层瓦盖,屋沿配以圆形,三角行瓦当。大门两侧墙壁用立体木雕,门廊侧壁平面砖雕,人物吉兽,线条飘逸,栩栩如生,其时造屋的木制槁尺一支,长1.8丈,至今保存完好。
与之相呼应石桥东侧另一座太老房古大厝,距今也有二百多年历史,占地约一千多平方米,面阔五间,三进三厅三天井。硬山式屋顶,飞檐双翘脊,中厅高度都高于前厅和后厅,俗称“扛轿起”。晚清时期,十七世祖庄景贤考中武举人,在埕前立有旗杆,现还保存旗杆夹。中厅曾挂有“年高德邵”字匾,现已失传。
每间古大厝都流动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每一位创建者的传奇。
锦联村附近有山腰庄氏古民居、红星生态园、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吴敦仁烈士墓和纪念碑、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军驻地遗址等旅游景点,有涂岭龙眼、泉州花灯、涂岭猪脚、泉港涂岭卤猪脚、东璧龙珠等特产。
【锦联概况】
全村人口1570人,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亩,辖4个自然村有石桥村、四房角村、大路窟村、官边村,下设7个村民小组。村内设有老人活动中心和老人协会。锦联村1997年被泉州市评为百佳党支部;2004年被泉州市评为宽裕型文明村;1995年被惠安县评为先进党支部; 2002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2006年、2007年、三年被泉港区评为文明村;2000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六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计生单位; 2001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民兵营。
【历史沿革】
锦联始设立于元朝时期,明清属七都,舖号“安埕”。解放初,与现埭港村合并为“锦石乡”。1959年公社化级、盐农分开拆为“新民大队”。文革后恢复锦联大队。1986年实行行政村建制再改为锦联村委会。
【文物●石桥古大厝群】
石桥古大厝群由四十多座大小不等的古大厝组成,登高俯瞰,屋连屋、瓦接瓦,蔚为壮观,全部为闽南古大厝“皇宫起”特色。
其中以小三房古大厝最有代表性。它是由山腰第十五世祖庄大东创建于清朝乾隆丙辰年(1786年)历经三年建成,由东西两座仿皇宫式的三进五间张的大厝构成,俗称“四马拖车”左右辅以护厝,两面护厝之侧又建有文武馆,共占地约2000平方米,总65间房间,砖木抬梁式构造,硬山式屋顶,飞檐双翘脊,双层瓦盖,屋沿配以圆形,三角行瓦当。大门两侧墙壁用立体木雕,门廊侧壁平面砖雕,人物吉兽,线条飘逸,栩栩如生,其时造屋的木制槁尺一支,长1.8丈,至今保存完好。
与之相呼应石桥东侧另一座太老房古大厝,距今也有二百多年历史,占地约一千多平方米,面阔五间,三进三厅三天井。硬山式屋顶,飞檐双翘脊,中厅高度都高于前厅和后厅,俗称“扛轿起”。晚清时期,十七世祖庄景贤考中武举人,在埕前立有旗杆,现还保存旗杆夹。中厅曾挂有“年高德邵”字匾,现已失传。
每间古大厝都流动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每一位创建者的传奇。
锦联村附近有山腰庄氏古民居、红星生态园、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吴敦仁烈士墓和纪念碑、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岭农民协会、涂岭农民自卫军、惠安工农革命军驻地遗址等旅游景点,有涂岭龙眼、泉州花灯、涂岭猪脚、泉港涂岭卤猪脚、东璧龙珠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