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张墩村 | ~200 | 村庄 | 张墩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花墙村 | ~201 | 村庄 | 花墙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河西村 | ~202 | 村庄 | 河西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常丰村 | ~203 | 村庄 | 常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天城村 | ~204 | 村庄 | 天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侯庄村 | ~205 | 村庄 | 侯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下庄村 | ~206 | 村庄 | 下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万丰村 | ~207 | 村庄 | 万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罗城村 | ~208 | 镇中心区 | 罗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红山村 | ~209 | 村庄 | 红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桥儿湾村 | ~210 | 村庄 | 桥儿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盐池村 | ~211 | 村庄 | 盐池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双丰村 | ~212 | 村庄 | 双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罗城镇政府驻罗城村,古称红寺堡,又称下堡、奉化村。位于县城西北39.6公里,东经99°34′32″,北纬39°40′43″。辖境东至桥儿湾村与黑泉相连,南至南沙滩,西至河西村与盐池乡相邻,西北至镇夷峡,东南至马尾湖水库。地处黑河下游,东、西、北三面为低山丘陵环抱,地势低洼,光照充足。总面积201387亩,耕地23524亩,宜林宜牧地多,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的优越条件。辖11个村,70个村民小组。1988年有2707户,12831人,人9.28‰。
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1939),设四维乡。新中国成立初,建四维区。1955年境内设天城、罗城、花墙、河西4个乡。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1961年罗城公社分为罗城、河西、天城、十坝4个公社。1964年罗城、河西、天城公社合并为罗城公社。1983年,改为罗城乡。
罗城乡经济以农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库塘坝3座,总库容1170万立方米,新开南北2条干渠,水利条件较为优越。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胡麻、甜菜等。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建筑队、皮鞋厂等。1988年,有总劳力7236个,农机总动力6075千瓦,配套机井169眼。粮食总产主1323.37万公斤,亩产645公斤,人均产粮1045公斤。工农业总产值882.10万元,人均纯收入655.63元。.
民国初,罗城称为三区。民国28年(1939),设四维乡。新中国成立初,建四维区。1955年境内设天城、罗城、花墙、河西4个乡。1958年成立罗城人民公社。1961年罗城公社分为罗城、河西、天城、十坝4个公社。1964年罗城、河西、天城公社合并为罗城公社。1983年,改为罗城乡。
罗城乡经济以农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兴修水库塘坝3座,总库容1170万立方米,新开南北2条干渠,水利条件较为优越。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胡麻、甜菜等。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建筑队、皮鞋厂等。1988年,有总劳力7236个,农机总动力6075千瓦,配套机井169眼。粮食总产主1323.37万公斤,亩产645公斤,人均产粮1045公斤。工农业总产值882.10万元,人均纯收入655.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