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小阳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小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大阳村 | ~202 | 村庄 | 大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南山村 | ~203 | 村庄 | 南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刘沟村 | ~204 | 村庄 | 刘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中庄村 | ~205 | 村庄 | 中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豁岘村 | ~206 | 村庄 | 豁岘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汪洋村 | ~207 | 村庄 | 汪洋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阳沟村 | ~208 | 村庄 | 阳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候吴村 | ~209 | 村庄 | 候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梁堡村 | ~210 | 村庄 | 梁堡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河李村 | ~211 | 村庄 | 河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闫庄村 | ~212 | 村庄 | 闫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太原村 | ~213 | 村庄 | 太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刘山村 | ~214 | 村庄 | 刘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下李村 | ~215 | 村庄 | 下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阳湾村 | ~216 | 村庄 | 阳湾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双庙村 | ~217 | 村庄 | 双庙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沟村 | ~218 | 村庄 | 东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下渠村 | ~219 | 村庄 | 下渠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高沟村 | ~220 | 村庄 | 高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水滩村 | ~221 | 村庄 | 水滩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吴家村 | ~222 | 村庄 | 吴家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寨子村 | ~223 | 村庄 | 寨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陈阳村 | ~224 | 村庄 | 陈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大阳镇位于张家川县中西部,距县城12公里,境内平均海拔1650—1850米,年平均温度7—8摄氏度左右,属黄土梁峁沟壑山区。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3960户,19104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典型贫困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30888亩,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由于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加之常常是十年九旱的年景,决定了全乡处于雨养农业的命运。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609.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其中65%以上属于劳务输出和畜牧两个支柱产业所带来的收益。
“十五”期间是我乡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全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统筹全乡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发展抓项目,小康抓畜牧,保证抓党建,全力抓落实”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教兴乡,畜牧强乡和劳务输出”三大战略,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实现三个增长,培育四个基地, 发展五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就是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就是加强基层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个增长目标;培育和开发畜牧养殖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千亩优质果园基地、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四个基地;发展畜牧业、草产业、劳务输出业、皮毛加工业、运输业五个产业。同时制定了“十五”期间全乡年均生产总值增长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扩大了优质牧草、冬油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共累计种植优质牧草3034.1亩,冬油菜520亩,种植优质果园1335亩,形成了两大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农业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逐步向畜牧和经济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推广15个粮食作物新品种(系),创办各类农业综合示范区,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粮食总产基本保持平衡,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9.3个百分点。积极实施畜牧强乡战略,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乡累计完成圈舍改造352座,大家畜饲养量由“十五”初的1800多头(匹)增加到“十五”末的3457头(匹)。.
“十五”期间是我乡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全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统筹全乡经济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发展抓项目,小康抓畜牧,保证抓党建,全力抓落实”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教兴乡,畜牧强乡和劳务输出”三大战略,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实现三个增长,培育四个基地, 发展五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就是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主线;夯实两个基础就是加强基层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个增长目标;培育和开发畜牧养殖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千亩优质果园基地、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四个基地;发展畜牧业、草产业、劳务输出业、皮毛加工业、运输业五个产业。同时制定了“十五”期间全乡年均生产总值增长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扩大了优质牧草、冬油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共累计种植优质牧草3034.1亩,冬油菜520亩,种植优质果园1335亩,形成了两大特色作物种植基地,农业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逐步向畜牧和经济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推广15个粮食作物新品种(系),创办各类农业综合示范区,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粮食总产基本保持平衡,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9.3个百分点。积极实施畜牧强乡战略,畜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乡累计完成圈舍改造352座,大家畜饲养量由“十五”初的1800多头(匹)增加到“十五”末的3457头(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