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年(1307年),山西人石姓名板,率妻子儿女移居西留养村南荒山峻岭之中。靠沟建窑,因地造田,生活繁衍,故村名“石板沟”。明末清初,西留养李姓一支进住,发展人口众多,石姓迁往他处。清末民初以及近代,汤、胡、高、杨、郝吕、原、刘、陈、尚、孔、任、翟、和、肖、赵、王、周、张、卫等姓氏,或投亲靠友,或避灾躲难,围绕石板沟另立新村。1999年,大峪镇井沟的侯庄(自然村)居民组113人安置石板沟,仍名侯庄。2000年,大峪镇井沟村又移民134人落户侯庄。
石板沟村位于济源市区南部3公里的丘岭地带。东与轵城镇柿花沟接壤,南和轵城镇泥沟河村相邻,西靠小王庄村,北连轵城镇东留养村。10个居民组,居住于石板沟(上、中、下沟)、汤沟、周沟、任窑、大卫凹、下沟、侯庄等9个自然村,共426户,1520余人。村域面积750万平方米,耕地1560余亩,森林覆盖率为总面积的38%。
石板沟人世代依沟而居,出门爬坡,行走艰难。20世纪八十年代,村内统一规划,告别窑洞,住上新居。建教学楼,完善教学设施。道路依旧坎坷,交通仍然不便。1998年,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2000年,村民实现了照明、饮水、做饭电器化。2010年以后,富民工程陆续进行,村里有了便民卫生医疗所和购物超市,有了村民游艺室和健身场所,有了垃圾中转站和污水排放系统,有了户户通、优质通的移动网路,石板沟村成为轵城区域内最美乡村之一,成为虎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明乡村之一。
石板沟人自古以农为主,岭高水乏,土地贫瘠,生活极为困难。1970年,“引沁济蟒六干渠”通过村中,大队修3000余米主干渠3条,修田间渠道6000余米。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平沟造田,80%的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田。1979年,获得济源县“山岭地区单产第一名”、“增产幅度第一名”的光荣称号。1998年,村内购置8台“上海50拖拉机”,实现了耕耙机械化。2010年以后,“50拖拉机”发展到12台、收割机3台、播种机15台,夏收秋播全部机械作业。
历史上,石板沟人曾创办、发展染房、药店、油坊、酒坊、饭馆等商业门户。改革开放后,曾有砖厂、磨坊等村办小型企业。土地流转后,石板沟人引进美国凯特杏子80余亩,种植薄皮核桃120余亩。林果经济带动了养殖业发展。村有养猪16户,年出栏近2000余头;有养牛3户,年出栏120余头;养羊4户,年出栏200余只;养鹅37户,规模达万余只。2007年,石板沟建生态农庄,集餐饮、住宿为一体,并开发灯展、游园等活动,年收入达30余万元。村民从事建筑、运输、商贸等行业,经济收入逐年提高。
石板沟村附近有济源大明寺、佛山寺大殿、赵衰墓、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等旅游景点,有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冬凌草、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