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庙村位于前高庙乡东北 5公里 处,唐河西岸。下庙村北接任桥行政村,西与信坡行政村接壤,南邻龙潭村,东隔唐河与唐河县苍台乡宋湾村相望。南北长 1.4公里 ,东西长 1.3公里 ,面积2.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下庙村始建于元代,因村依古城寺城河定居,故原名城河村。后因战火,古城寺遭焚。清同治年间,村西建府君庙,演称府君庙,为区分上府君庙,故名下府君庙,简称下庙。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下庙大队。1975年从溧河公社分出,属龙潭公社,为下庙大队。8月唐河决堤,村被冲毁,与赵楼村同时西迁,合并建新村,统名下庙。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下庙村委会。
人口民族
下庙村辖1个自然村,618户,总人口2454人,其中男1193人,女1261人。村有回族6人,其余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1%,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4%。有全、王、熊、孙、张、谢、杨、院、岑、吴、赵、许、胡、罗14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下庙村地处唐河西岸,东邻唐河大堤,地势平坦。村庄呈长方形,面积近19万平方米,村中有“十”字形主路,村西有乡级马路,交通便利。村委会居村正中。土质以沙质和黄壤土为主,各占50%。堤东为沙质土,堤西为黄壤土。植物资源丰富,有蒲公英,车前草,枸杞、蒺藜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78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59万元,农业总产值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元。1993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580万元,农业总产值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19万元,农业总产值1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6元。
文物古迹
岑公故里碑 村中岑姓相传为东汉“二十八宿”之一的岑彭的后代。1994年,由香港、台湾等地岑姓到此寻根,集资8000余元,在村北建有“岑公故里碑”1座,铭刻岑公主要事迹及建碑经过。碑红柱碧瓦,四角高挑,十分精致。
下庙村附近有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甘蓝、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新野三国臊子等特产。
建置沿革
下庙村始建于元代,因村依古城寺城河定居,故原名城河村。后因战火,古城寺遭焚。清同治年间,村西建府君庙,演称府君庙,为区分上府君庙,故名下府君庙,简称下庙。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下庙大队。1975年从溧河公社分出,属龙潭公社,为下庙大队。8月唐河决堤,村被冲毁,与赵楼村同时西迁,合并建新村,统名下庙。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下庙村委会。
人口民族
下庙村辖1个自然村,618户,总人口2454人,其中男1193人,女1261人。村有回族6人,其余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1%,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4%。有全、王、熊、孙、张、谢、杨、院、岑、吴、赵、许、胡、罗14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下庙村地处唐河西岸,东邻唐河大堤,地势平坦。村庄呈长方形,面积近19万平方米,村中有“十”字形主路,村西有乡级马路,交通便利。村委会居村正中。土质以沙质和黄壤土为主,各占50%。堤东为沙质土,堤西为黄壤土。植物资源丰富,有蒲公英,车前草,枸杞、蒺藜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78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59万元,农业总产值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元。1993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580万元,农业总产值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19万元,农业总产值1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6元。
文物古迹
岑公故里碑 村中岑姓相传为东汉“二十八宿”之一的岑彭的后代。1994年,由香港、台湾等地岑姓到此寻根,集资8000余元,在村北建有“岑公故里碑”1座,铭刻岑公主要事迹及建碑经过。碑红柱碧瓦,四角高挑,十分精致。
下庙村附近有新野凤凰山遗址、新野汉画像砖博物馆、邓禹故里、新都故城、汉议事台等旅游景点,有新野甘蓝、南阳玉器、板面、新野张飞板面、新野三国臊子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