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湾村大全
(一)概况
柴家湾村,位于泄滩乡北部。村委会驻地丁家岭,离县城约100公里,距泄滩集镇25公里。东与水田坝乡毗邻,南与棋盘岭村接壤,西与黄家山村隔河相望,北与白家河村交界。
1958年公社化时以原小柴家湾村命名为柴家湾大队,后更名为柴家湾村。2001年,由柴家湾村与向家河村(1958年公社化时以向家河村名命名为向家河大队,后更名为向家河村)合并为现在的柴家湾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66户,总人口827人。
全村国土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2.8亩,林地8983亩,森林覆盖率达70%。
重大事件
恬静小山村通了车,2001年6月,柴家湾村修建第一条通村公路----白向公路,2009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
著名人物
向青松,男,生于1975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柴家湾村人,曾任秭归县政府办综合科副科长,现任秭归县沙镇溪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组长。
余先武,男,生于1966年2月,泄滩乡柴家湾村人,初中毕业后,在家办过经销店,开过拖拉机,勉强养家糊口。2000年,他卖掉拖拉机,举家到宜昌,跟亲戚王功裕学做包子,一年后开店经营,经过10年打拼,余先武在宜昌胜利三路开的泄滩包子店“一品鲜”生意红火,人气颇旺。现有资产150万元。
余劲松,男,出生于1973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柴家湾村人,2006年他和妻子汪占玲从浙江打工回到宜昌,在城区炒过盒饭,做过夜宵,但都不如意。于是师从王功裕学艺做包子。2007年5月,余劲松投资11万多元在秭归县城“永久香”旁边开起了自己的包子店,名曰“余香阁”,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琢磨,余劲松练就了“泄滩包子”的真功夫,“余香阁”成了“泄滩包子”最红火的店面之一。深感学艺艰难的余劲松,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他三至四个月就推出一个传承人,到目前,他的徒弟已达12个,是“泄滩包子”带徒弟最多的师傅。
(二)基础设施
2012年,柴家湾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乡党委、政府为该村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一是突出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明确2013年新发展铁观音茶叶500亩,建立核桃示范园30亩。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工程4.2公里,维修12公里村级公路,全面规划1800亩土地整理,新建向家河居民点1个和完成30户危房改造,2014年启动安全饮水工程1处。三是着力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发展有线电视100户,完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推广生物质炉、发放农技补贴,开展结对帮扶。
2001年6月,修建第一条公路----白向公路。2009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1.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5公里。建有向家河大桥一座。
柴家湾村有堰塘6口,可蓄水20000立方米;干支渠2条,分别为丁家岭水渠、李家屋场水渠,总长1.1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03亩,有效灌溉率达20.2%。公共蓄水池6口,可蓄水420立方米。2009年4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1千米。
柴家湾村2008年开通电话,2009年开通宽带,2008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7%,有线电视覆盖率仅有5%。
1998年董富波修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44个。1998年王青松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21户。2009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1所,位于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2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元。经济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柴家湾村现有小学生29人,初中生8人, 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88人,参保率98%。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507人,参保率99.2%。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用材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种植生长。该村低处海拔300米,高处海拔1700米,根据地理位置,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板栗、高山蔬菜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
2、风土人情。柴家湾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
柴家湾村附近有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九畹溪风景区、九畹溪漂流探险旅游区、西陵峡等旅游景点,有泄滩夏橙、秭归桃叶橙、秭归脐橙、秭归夏橙、屈乡丝绵茶等特产。
(一)概况
柴家湾村,位于泄滩乡北部。村委会驻地丁家岭,离县城约100公里,距泄滩集镇25公里。东与水田坝乡毗邻,南与棋盘岭村接壤,西与黄家山村隔河相望,北与白家河村交界。
1958年公社化时以原小柴家湾村命名为柴家湾大队,后更名为柴家湾村。2001年,由柴家湾村与向家河村(1958年公社化时以向家河村名命名为向家河大队,后更名为向家河村)合并为现在的柴家湾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66户,总人口827人。
全村国土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2.8亩,林地8983亩,森林覆盖率达70%。
重大事件
恬静小山村通了车,2001年6月,柴家湾村修建第一条通村公路----白向公路,2009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
著名人物
向青松,男,生于1975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柴家湾村人,曾任秭归县政府办综合科副科长,现任秭归县沙镇溪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组长。
余先武,男,生于1966年2月,泄滩乡柴家湾村人,初中毕业后,在家办过经销店,开过拖拉机,勉强养家糊口。2000年,他卖掉拖拉机,举家到宜昌,跟亲戚王功裕学做包子,一年后开店经营,经过10年打拼,余先武在宜昌胜利三路开的泄滩包子店“一品鲜”生意红火,人气颇旺。现有资产150万元。
余劲松,男,出生于1973年10月,秭归县泄滩乡柴家湾村人,2006年他和妻子汪占玲从浙江打工回到宜昌,在城区炒过盒饭,做过夜宵,但都不如意。于是师从王功裕学艺做包子。2007年5月,余劲松投资11万多元在秭归县城“永久香”旁边开起了自己的包子店,名曰“余香阁”,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琢磨,余劲松练就了“泄滩包子”的真功夫,“余香阁”成了“泄滩包子”最红火的店面之一。深感学艺艰难的余劲松,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他三至四个月就推出一个传承人,到目前,他的徒弟已达12个,是“泄滩包子”带徒弟最多的师傅。
(二)基础设施
2012年,柴家湾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乡党委、政府为该村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为:一是突出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明确2013年新发展铁观音茶叶500亩,建立核桃示范园30亩。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工程4.2公里,维修12公里村级公路,全面规划1800亩土地整理,新建向家河居民点1个和完成30户危房改造,2014年启动安全饮水工程1处。三是着力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发展有线电视100户,完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推广生物质炉、发放农技补贴,开展结对帮扶。
2001年6月,修建第一条公路----白向公路。2009年7月,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现有村级公路21.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里程1.5公里。建有向家河大桥一座。
柴家湾村有堰塘6口,可蓄水20000立方米;干支渠2条,分别为丁家岭水渠、李家屋场水渠,总长1.1千米;农田灌溉面积103亩,有效灌溉率达20.2%。公共蓄水池6口,可蓄水420立方米。2009年4月,开始建公用供水管道(自来水),现有公用管道21千米。
柴家湾村2008年开通电话,2009年开通宽带,2008年接入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97%,有线电视覆盖率仅有5%。
1998年董富波修建第一个沼气池,现建有沼气池44个。1998年王青松安装第一个太阳能,现有21户。2009建第一个公厕,现有公厕1所,位于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三)经济建设。
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32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元。经济以外出务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等。
(四)社会事业。
柴家湾村现有小学生29人,初中生8人, 9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有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88人,参保率98%。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507人,参保率99.2%。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
(五)地方特色
1、资源丰富。有松、柏、杉等多种用材林木,有柑橘、核桃、板栗、苹果、梨子、石榴、樱桃、枇杷等多种果树,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红薯、土豆,各种农作物均能在此种植生长。该村低处海拔300米,高处海拔1700米,根据地理位置,形成了低山柑橘、半山板栗、高山蔬菜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
2、风土人情。柴家湾村生产、生活习俗有整栽秧酒、过端午插艾蒿、吃粽子、过月半、包帕子、杀年猪请客等;婚育习俗有男女定婚过门,三天回门,生小孩送祝米、满岁抓周等;丧葬习俗有打丧鼓、堂祭、烧包袱等;居住习俗,早期多为院落居,一厅一正建筑,多为两层土瓦屋。现多改土为砖,为二、三层小楼房,临公路而建。
3、乡土文化。该村富有薅草锣鼓、祭祀、采茶、打花姑子等非物质文化,随时可以听到笛子、唢呐、锣鼓等乐器的精妙演奏。
柴家湾村附近有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九畹溪风景区、九畹溪漂流探险旅游区、西陵峡等旅游景点,有泄滩夏橙、秭归桃叶橙、秭归脐橙、秭归夏橙、屈乡丝绵茶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