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后高村 | 后高村:位于李许村北侧。 | ||
李邵村 | 李邵村:位于李许村西侧。 | ||
柳陈村 | 柳陈村:位于范集镇以东1公里处。…[详细] | ||
大吴村 | 大吴村:位于新张村以南2公里处。…[详细] | ||
新张村 | 新张村:位于范集镇政府南侧。…[详细] | ||
周王村 | 周王村:位于淮金线东侧。 | ||
姚桥村 | 姚桥村:位于范集镇东北1公里处。…[详细] | ||
大问村 | 大问村:位于范集镇东南1公里处。…[详细] | ||
李许村 | 李许村:位于范集镇以南8公里处。…[详细] | ||
永陆村 | 永陆村:位于范集镇以南4公里处。…[详细] | ||
永济村 | 永济村:位于南武小学南侧。…[详细] | ||
张朱村 | 张朱村:位于范集镇以北2公里处。…[详细] | ||
范集社区 | 范集社区:位于范集镇政府所在地。…[详细] |
范集镇位于楚州、清浦、洪泽三县(区)交界处,是楚州的西南门户。全镇共有10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30665人,总面积9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万亩,水面和宜林地面积3.1万亩,年均产粮8万余吨、水产品近1万吨。2004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3亿元,财政收入419.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0元,年终目标综合考核获一等奖。
农业是该镇的主导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着力放大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四大基地”工程:一是优质稻米基地工程。利用白马湖畔的天然沃土建立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5万亩,“范王”牌、“新香河”牌、“韩家洼”牌大米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水产养殖基地工程。以镇水产养殖埸为龙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全镇放养水面达1.5万亩,其中精养、特养面积达1.3万亩,“总渠”牌水产品畅销省内外。三是禽畜饲养基地工程。2004年,该镇禽畜饲养总量达112万只(头)、鲜活的草鸡、草鹅、草鸭以及“绿色猪肉”热销大江南北。四是林木基地工程。以股份林、承包林等为模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全镇意杨总株数约350万株,材积总量约120万立方米。
工业经济篷勃发展。该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浓烈氛围,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2004年,该镇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8个。实际到位资金3600万元,被楚州区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该镇进一步明确责任,新引进金帆塑料、建兴米业、元宝面业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2000万元以上外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3800万元,其中外资项目一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该镇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结合农村五件实事的实施,该镇共铺设镇村公路60公里,全镇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教育事业上,按照“六有”标准,对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全镇的办公条件大大提高,卫生事业上,重点推进行风险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文化事业上,重点加强有线电视行政村的建设力度,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防汛排涝设施上,三年来共疏浚灌排渠道近100华里,配套各类建筑物近千座。实现了旱涝保收的目标要求。.
农业是该镇的主导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着力放大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四大基地”工程:一是优质稻米基地工程。利用白马湖畔的天然沃土建立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5万亩,“范王”牌、“新香河”牌、“韩家洼”牌大米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水产养殖基地工程。以镇水产养殖埸为龙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全镇放养水面达1.5万亩,其中精养、特养面积达1.3万亩,“总渠”牌水产品畅销省内外。三是禽畜饲养基地工程。2004年,该镇禽畜饲养总量达112万只(头)、鲜活的草鸡、草鹅、草鸭以及“绿色猪肉”热销大江南北。四是林木基地工程。以股份林、承包林等为模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全镇意杨总株数约350万株,材积总量约120万立方米。
工业经济篷勃发展。该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浓烈氛围,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2004年,该镇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8个。实际到位资金3600万元,被楚州区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今年上半年,该镇进一步明确责任,新引进金帆塑料、建兴米业、元宝面业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2000万元以上外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3800万元,其中外资项目一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该镇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结合农村五件实事的实施,该镇共铺设镇村公路60公里,全镇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教育事业上,按照“六有”标准,对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全镇的办公条件大大提高,卫生事业上,重点推进行风险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文化事业上,重点加强有线电视行政村的建设力度,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防汛排涝设施上,三年来共疏浚灌排渠道近100华里,配套各类建筑物近千座。实现了旱涝保收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