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状况
1、地理位置:白水河村隶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位于德令哈市郊区,地处德令哈市以北,距离市中心2公里。
2、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平均海拔295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5℃,无霜期84-89天,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年平均降水量182毫米,耕地为砂质壤土。农业用水主要靠白水河灌溉,但由于灌溉条件有限,所以,农户灌溉不是很方便。自来水入户率达95%。
二、经济社会状况
1、社会状况:白水河村现辖3个农业社,有农户248户1111人;民族以汉族为主,现有汉族911人,土族132人,其他民族68人;全村有村老年协会一个;有劳动力634人;村民中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23人,初中文化程度284人,小学文化程度551人,其他153人;有0党员2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岁。
2、经济状况:经济主要以种植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成立了白水河村生猪养殖协会、白水河干渠灌溉协会等经济组织。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0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农业)占全村总产值的34%;第三产业年收入(含外出务工)210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68%。村内现有空心砖厂、高原野猪养殖、野猪林饭庄等大型个体工商户3家。白水河村从事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的人员达510余人,共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目前,白水河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950余元,年均增收11%以上。
3、资源状况:自然资源匮乏,全村耕地面积仅有1103.16亩,人均耕地0.99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2008年全村油菜种植面积420亩、小麦663.16亩。2008年全村存栏猪470头,羊560只,鸡300只,奶牛15头。
4、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无休村民健身、休闲、娱乐活动设施和场所等。
三、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不发达。白水河村处于城市郊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目前虽有160余人从事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较少,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和效益的服务企业,特别是没有村级龙头服务企业。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合作社组织不健全。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全村有1103.16亩耕地,其中粮食、油菜种植面积占98%,缺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畜牧业发展缓慢,畜禽养殖处于各家各户散养状态,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3、集体经济薄弱。全村以单一的家庭生产经营为主,村级积累难以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垃圾污物排放仍处于露天、自然排放状态。
4、基础设施薄弱。农田虽已实现水利化,但部分水渠因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农田道路没有硬化,农业基础设施匮乏。目前尚有9.7公里硬化路及4公里的田间支、斗渠需要以项目改造。
5、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全村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0.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6%,取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更少,因而务工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转移就业技能,劳务输出主要靠体力,工资收入较低。
白水河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一、白水河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1、科技兴农,继续抓好1100亩耕地的市级良种繁育基地。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高原特色野猪养殖为重点,在白水河村建立野猪养殖合作社,随着野猪养殖的不断完善,建立野猪加工厂,树立品牌意识,将白水河村打造成绿色环保畜牧业发展村,形成白水河村的“一村一品”。
3、在政府和有关农村部门的支持下,打造第二支撑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申请“新建村集体免烧砖厂”项目,形成规模化、效益化的支柱产业,获得经济效益,提高村集体收入,从而帮助解决白水河村部分剩余劳动力。
4、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白水河村的主要需求
1、广播设备;
2、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村级娱乐广场,配置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
4、有线电视到户;
5、太阳能到户;
6、在新农村建设中,希望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
7、修建办公场所,完善办公设施,配置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一体机等办公设备;
8、提高村级卫生、医疗的建设。
。
白水河村附近有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柏树山、吐蕃墓葬群、克鲁克湖等旅游景点,有可鲁克湖中华绒螯蟹、青海冬果梨、德令哈糌粑、德令哈酸奶、德令哈手抓羊肉等特产。
1、地理位置:白水河村隶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位于德令哈市郊区,地处德令哈市以北,距离市中心2公里。
2、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平均海拔295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5℃,无霜期84-89天,冰雹、霜冻、干旱、风沙灾害频繁,年平均降水量182毫米,耕地为砂质壤土。农业用水主要靠白水河灌溉,但由于灌溉条件有限,所以,农户灌溉不是很方便。自来水入户率达95%。
二、经济社会状况
1、社会状况:白水河村现辖3个农业社,有农户248户1111人;民族以汉族为主,现有汉族911人,土族132人,其他民族68人;全村有村老年协会一个;有劳动力634人;村民中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23人,初中文化程度284人,小学文化程度551人,其他153人;有0党员28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岁。
2、经济状况:经济主要以种植业、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成立了白水河村生猪养殖协会、白水河干渠灌溉协会等经济组织。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30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农业)占全村总产值的34%;第三产业年收入(含外出务工)210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68%。村内现有空心砖厂、高原野猪养殖、野猪林饭庄等大型个体工商户3家。白水河村从事第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的人员达510余人,共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目前,白水河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950余元,年均增收11%以上。
3、资源状况:自然资源匮乏,全村耕地面积仅有1103.16亩,人均耕地0.99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2008年全村油菜种植面积420亩、小麦663.16亩。2008年全村存栏猪470头,羊560只,鸡300只,奶牛15头。
4、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无休村民健身、休闲、娱乐活动设施和场所等。
三、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不发达。白水河村处于城市郊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目前虽有160余人从事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较少,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和效益的服务企业,特别是没有村级龙头服务企业。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合作社组织不健全。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全村有1103.16亩耕地,其中粮食、油菜种植面积占98%,缺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畜牧业发展缓慢,畜禽养殖处于各家各户散养状态,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3、集体经济薄弱。全村以单一的家庭生产经营为主,村级积累难以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垃圾污物排放仍处于露天、自然排放状态。
4、基础设施薄弱。农田虽已实现水利化,但部分水渠因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农田道路没有硬化,农业基础设施匮乏。目前尚有9.7公里硬化路及4公里的田间支、斗渠需要以项目改造。
5、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全村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0.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6%,取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更少,因而务工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转移就业技能,劳务输出主要靠体力,工资收入较低。
白水河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一、白水河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1、科技兴农,继续抓好1100亩耕地的市级良种繁育基地。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以高原特色野猪养殖为重点,在白水河村建立野猪养殖合作社,随着野猪养殖的不断完善,建立野猪加工厂,树立品牌意识,将白水河村打造成绿色环保畜牧业发展村,形成白水河村的“一村一品”。
3、在政府和有关农村部门的支持下,打造第二支撑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申请“新建村集体免烧砖厂”项目,形成规模化、效益化的支柱产业,获得经济效益,提高村集体收入,从而帮助解决白水河村部分剩余劳动力。
4、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白水河村的主要需求
1、广播设备;
2、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村级娱乐广场,配置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
4、有线电视到户;
5、太阳能到户;
6、在新农村建设中,希望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
7、修建办公场所,完善办公设施,配置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一体机等办公设备;
8、提高村级卫生、医疗的建设。
。
白水河村附近有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柏树山、吐蕃墓葬群、克鲁克湖等旅游景点,有可鲁克湖中华绒螯蟹、青海冬果梨、德令哈糌粑、德令哈酸奶、德令哈手抓羊肉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