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老村位于莱城北5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8.5公里处。东北部与珍玉村和章丘市的石匣村搭界,西面与雪野镇的北栾官村接壤,北面邻村为龙子村,东面是西圈村,南边与李白杨相邻。
阁老村总面积约6.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1568亩,人口1918人,600户。
相传,阁老村始建于宋朝,原名不详。据说至清朝时有个孙阁老,从该村随娘改嫁到逯家岭村,不久其母又嫁到博山,当了阁老后,曾来此村寻认0,因而此村改名阁老村。
抗日战争初期,阁老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雪野区)管辖;1942年6月阁老村划为淄川县新六区;1946年2月阁老村由淄川县划归莱芜县;1951年3月阁老村隶属第十一区;1955年10月属茶业区管辖;1959年3月人民公社成立,阁老村划归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3月,茶业人民公社改为茶业办事处,阁老村隶属茶业乡;1985年11月撤处并乡,阁老村隶属茶业口乡;2001年成立茶业口镇,阁老村隶属茶业口镇。
最初,霍、毕两姓早居,其他各姓陆续迁米,后来霍、毕两姓后裔不知所终。全村姓氏多时达20姓,2002年还有11姓,以张、孙、解三姓居多,是清朝嘉靖年间由章匠或县内迁此。
全村由东向西绵延2华里多,青龙街从村东一直贯穿至村西,蜿蜒曲折,好像一条长龙卧在村中,其间分出的小街宛如龙腿、龙爪,村内街道四通八达且错落有致。仲临路紧贴村南通过。向北的公路, 经过龙子村后直通向章丘。往南,顺山势蜿蜒通向李白杨村。如此便利的交通,为阁老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仲临路旁,各种店铺林立。自1989年阁老村立集以来,每逢三八之集,各地商贩汇集于此,各周围邻村住户也都来此交易,成为茶业口镇西北部重要的集贸市场。近来,由于阁老村内的山果生产陆续增多,此地又成为各种干鲜果的交易批发市场。
阁老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民积极抗日支前,勇敢地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鬼子扫荡期间,在阁老村民兵连长孙兆玉的带领下,在龙子村活抓日本鬼子的一个中队长,处死后埋在杨家峪沟。
阁老村人对教育非常重视。村内设有一所五年制初级小学,1985年村里投资改建,并于当年搬进新校,学校教学良好。从高考恢复至今,此村共考取大中专生187人,研究生1人。
阁老村有自己传统的“莱芜梆子剧团”。建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逢新年至元宵节前后和盛夏之时演出。1992年,村里人又自发组织了民间艺术团,共140多人,节目很多,有舞狮、高跷、花灯、歌舞、小品、相声等。演员自编自演,由于节目精彩,每年都应邻村邀请,出村演出。
阁老村人的经济意识很强,很早以前,就有多人从事经济活动。人民公社期间,阁老村有两台拖拉机供农业使用,各生产队都有一台脱粒机,供销社专门在阁老设立门市部,收购软枣、柿子、花椒及各类中草药,吸引邻村及外地商贩来此买卖。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土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劳动之余,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里人意识到市场的作用。首先抓路的建设,村里自1996年开始至今,动工修建了15条生产路,总长度达60华里;动用劳动力150000人次,共投入资金25万元,架桥7座,桥涵250多个,彻底解决了村内种地行路难的问题。
随着各项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水对农、林、牧、渔的重要。1972年,在管区的帮助下,修建了阁老水库,但村内使用率不高。1983年,阁老人自己在海眼小青河上游修建一座小二型水库——海眼水库,容水12万方。从1996年以来,又分别在金峪河和青龙河上修建了6个拦河坝,总贮水量为9万方。2002年,又投资96.8万元,在金峪河和青龙河上游修建了涝洼水库和青龙湾水库,总贮水量为13万立方米,预计灌溉面积达750多亩。由于村北山上缺少水源,那里有不少可耕地,为使北山能浇上水,村内决定再投资49.3万元,由涝洼水库和青龙湾水库用管道进行南水北调,创造了阁老村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由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阁老村人意识到单靠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会影响富裕的步伐。于是村里于1996年把青龙河以南的1200多亩山峪全部变成花果山,按地亩数承包给了本村400多户农户,把生产权放给承包户自己。村里提供技术,当好参谋,与果农共谋发展。到2002年,果农的平均年收入达2000多元,随着果树的成长,果农的收入将不断增长。
阁老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为了把家乡经济搞得更好,他们正在团结共谋,发展创造,决心把阁老村建设得更加富裕。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阁老村附近有莱芜龙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卧云铺景区、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阁老村总面积约6.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1568亩,人口1918人,600户。
相传,阁老村始建于宋朝,原名不详。据说至清朝时有个孙阁老,从该村随娘改嫁到逯家岭村,不久其母又嫁到博山,当了阁老后,曾来此村寻认0,因而此村改名阁老村。
抗日战争初期,阁老村隶属莱芜县第七区(雪野区)管辖;1942年6月阁老村划为淄川县新六区;1946年2月阁老村由淄川县划归莱芜县;1951年3月阁老村隶属第十一区;1955年10月属茶业区管辖;1959年3月人民公社成立,阁老村划归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3月,茶业人民公社改为茶业办事处,阁老村隶属茶业乡;1985年11月撤处并乡,阁老村隶属茶业口乡;2001年成立茶业口镇,阁老村隶属茶业口镇。
最初,霍、毕两姓早居,其他各姓陆续迁米,后来霍、毕两姓后裔不知所终。全村姓氏多时达20姓,2002年还有11姓,以张、孙、解三姓居多,是清朝嘉靖年间由章匠或县内迁此。
全村由东向西绵延2华里多,青龙街从村东一直贯穿至村西,蜿蜒曲折,好像一条长龙卧在村中,其间分出的小街宛如龙腿、龙爪,村内街道四通八达且错落有致。仲临路紧贴村南通过。向北的公路, 经过龙子村后直通向章丘。往南,顺山势蜿蜒通向李白杨村。如此便利的交通,为阁老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仲临路旁,各种店铺林立。自1989年阁老村立集以来,每逢三八之集,各地商贩汇集于此,各周围邻村住户也都来此交易,成为茶业口镇西北部重要的集贸市场。近来,由于阁老村内的山果生产陆续增多,此地又成为各种干鲜果的交易批发市场。
阁老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村民积极抗日支前,勇敢地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争。鬼子扫荡期间,在阁老村民兵连长孙兆玉的带领下,在龙子村活抓日本鬼子的一个中队长,处死后埋在杨家峪沟。
阁老村人对教育非常重视。村内设有一所五年制初级小学,1985年村里投资改建,并于当年搬进新校,学校教学良好。从高考恢复至今,此村共考取大中专生187人,研究生1人。
阁老村有自己传统的“莱芜梆子剧团”。建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逢新年至元宵节前后和盛夏之时演出。1992年,村里人又自发组织了民间艺术团,共140多人,节目很多,有舞狮、高跷、花灯、歌舞、小品、相声等。演员自编自演,由于节目精彩,每年都应邻村邀请,出村演出。
阁老村人的经济意识很强,很早以前,就有多人从事经济活动。人民公社期间,阁老村有两台拖拉机供农业使用,各生产队都有一台脱粒机,供销社专门在阁老设立门市部,收购软枣、柿子、花椒及各类中草药,吸引邻村及外地商贩来此买卖。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土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劳动之余,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里人意识到市场的作用。首先抓路的建设,村里自1996年开始至今,动工修建了15条生产路,总长度达60华里;动用劳动力150000人次,共投入资金25万元,架桥7座,桥涵250多个,彻底解决了村内种地行路难的问题。
随着各项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水对农、林、牧、渔的重要。1972年,在管区的帮助下,修建了阁老水库,但村内使用率不高。1983年,阁老人自己在海眼小青河上游修建一座小二型水库——海眼水库,容水12万方。从1996年以来,又分别在金峪河和青龙河上修建了6个拦河坝,总贮水量为9万方。2002年,又投资96.8万元,在金峪河和青龙河上游修建了涝洼水库和青龙湾水库,总贮水量为13万立方米,预计灌溉面积达750多亩。由于村北山上缺少水源,那里有不少可耕地,为使北山能浇上水,村内决定再投资49.3万元,由涝洼水库和青龙湾水库用管道进行南水北调,创造了阁老村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由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阁老村人意识到单靠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会影响富裕的步伐。于是村里于1996年把青龙河以南的1200多亩山峪全部变成花果山,按地亩数承包给了本村400多户农户,把生产权放给承包户自己。村里提供技术,当好参谋,与果农共谋发展。到2002年,果农的平均年收入达2000多元,随着果树的成长,果农的收入将不断增长。
阁老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为了把家乡经济搞得更好,他们正在团结共谋,发展创造,决心把阁老村建设得更加富裕。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阁老村附近有莱芜龙山、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卧云铺景区、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