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村位于莱城市区中心,北起红石公园,南至汶河,东跨文化南路,分别与董花园、东升村交错搭界,西至金桥大厦,同北埠、东风接壤。整村布局呈东西略窄、南北狭长的特点。全居委现有800余户,1750口人,总面积2500亩。
东方红村是原东关村的一部分。东关村历史悠久,仅从莱芜采矿、冶炼、铸造等方面就可以看出。唐时有“汉置铁官,至今鼓铸不绝”的记载,当时已有“官寺冶铸”之称。另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引元至元十七年王天挺宣圣朝碑记载:“县治经废已久,复立者仅十稔,民居官寺一切草创”,由此可见始建村当在宋朝之前。北宋至道初年,“莱芜监”下辖“三坑”“十八治”,其中十八治之鲁北冶即在今东方红居委会。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莱芜县城东门为通齐门,故称通齐厢。又因是莱城东门外之关厢,故又称东关。1962年东关大队一分为三,其一为迎仙门大队。1966年,迎仙门大队更名为东方红。
明《嘉靖莱芜县志》载,该村为“北乡•东厢保”。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明天顺年间至清属东厢保。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载:“属城区(第一区)。”1941年春莱芜划为莱东、莱北、莱南(新甫)三县,该村属莱东县。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建制,划13个区,该村属矿山区。1958年3月隶属城关镇。1958年10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60年2月属矿山人民公社,1982年1月属城关镇,1984年4月属莱城办事处,1985午l1月属城区办事处城关管区。1992年莱芜升地级市,该村属莱城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0年12月改称凤城街道办事处。
境内有红石公园、市委、市政府、府前广场、文化广场、卫校、莱芜剧院、老干部活动中心、爱卫会、军分区、移动通信公司、市医院、实验学校、物资局、环卫处、电厂宿舍、交通局、公路宾馆、彩印厂、泰钢娱乐城、医药公司、官寺商场、电影院、金桥大厦等众多单位与场所。文化南路、长勺南路、鲁中西大街、鹏泉西大街、凤城西大街、顺河西大街自村中穿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古老的村庄已完全融入了现代城市建设框架之中。
东方红村地处东关,历来人员汇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回汉皆有,姓氏繁杂,其中回民姓氏有马、徐、韩三姓。现任姓为村中第一大姓,以原生产队时的五队、六队较为集中,多居东关街东端,紧靠迎仙门处。亓、吕二姓次之,以原三队、四队较集中,多居现商场街。再有王姓,原一队、二队较集中,多居东关街西首与东风相接处。谭姓均为谭性教后人,多居谭氏家祠周围。姚姓居于姚家胡同地片。其他姓氏如李、马、徐、韩、赵、康、张等,不再详述。诸宗族姓氏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均友善团结,和睦相处。
抗战开始,东关即为敌占区,日军约有百余人盘踞在此,村民终日提心吊胆,处处受控制。傍晚干完农活便及早回家,晚上更是足不出户。那时东关街大部分商号均遭洗劫-停业,其他买卖亦基本停止。 日军在东关设有“浅石洋行”独自经营。同时,日军推行“东亚共荣”教育,强迫迎仙门小学加设“日语课”,专有日本人充当日语教师。当时学生中流传一句话:“日本话,不用学,三天两天用不着。”同学们只有在老师上课时才勉强学几个字,平时谁也不愿学,更不愿说。
解放战争期间,东关仍是敌占区。-实行“空室静野”,在民宅里构筑碉堡,在胡同里挖战壕,将百姓的门窗拆下烧掉,连墙上的木橛子也不剩一个。同时乱抓壮丁,补充军队。1946年东关在0的领导下建立有武工队,东方红村任廷秀、亓丙全等当时是武工队员,同敌人开展斗争。
1946年,成立东关街街公所,正街长盂继本,副街长王文明。1947年以抓豆粒计数方式进行选举,赵学明当选街长,任廷秀为副街长。1948年底成立东关街党支部,王金石任书记(时称指导员)。1951年,国家提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农民纷纷自愿成立互助组。1955年东关11户农民成立东关第一个初级社。同年,村民大部分入初级社。1956年成立矿山农业高级社,分东西两关,西关为第一高级社,东关六牌除迎仙门牌的五个牌为第二高级社,迎仙门牌和三个洪沟称第三高级社。1957年12月,第二、第三高级社准备合并,成立筹委会,主任是任绪恪。1958年春正式成立城关镇东关街和平社,1958年10月撤乡成立城关人民公社东关大队,1960年变更为矿山人民公社东关大队。初级社时村民按“地六劳四”分粮,高级社时按“地四劳六”分粮,成立人民公社便“以劳为主”、“按劳分配”。其间1951年曾在东关小河现小桥处建有石桥一座,南北约10米,高3米,宽5米,因桥过高、过陡,不合实际,出行极不方便,遂反映到省里,当年省决定予以拆除。1958年东关大队修建水库一座,村民出工奋战一个冬天完成,即现红石公园月波湖以南水面。当时,水库配有二级提水设施,浇灌土地400多亩,1962年东关大队分队时将水库分给迎仙门大队。
1962年,矿山人民公社东关大队一分为三,东门外牌、簸箕市牌、鱼市牌为东门外大队;铁南牌、铁北牌、迎仙门牌为迎仙门大队;东洪沟、西洪沟、马家洪沟为洪沟大队。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立四新”,迎仙门大队困“迎仙”二字在破之列,几经商议,改名为东方红。同时,东门外大队改名东风,洪沟大队改名东升。三个大队的名称都带“东”字,即表明原先都属东关大队。1990年起,东方红居委会分为向阳村、果园村、友谊村、官井村、鹏泉南村、鹏泉北村、铁板街、东关街7个自然村。
1975年改革城镇居民生活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东方红村民由种粮转为种菜。当时,蔬菜公司制定种植计划,分配任务,多为时令粗菜,由村民统一种植,蔬菜公司统一价格收购,完成任务后再按“四四二”标准自行购粮。1977年村中任绪恪等赴河南杞县引进浅水藕试种于村北水库,丰收后蔬菜公司全部收购,作为种子向全县推广种植。1984年,种菜不再按计划,转变为自产自销,村民收入多有提高。1984年底,村民人均耕地不足六分。按当时标准,1985年2月村民全部农转非,同时由村改称居民委员会。
东方红村第一个村办企业为1972年创建的“五•七厂”,主要生产小型农具、机械,后更名为“东方红农具制修厂”。1982年该厂转产塑料机械,生产薄膜机等塑机产品,销路很好。当时口号是“产值完成60万,创利润20万”,后基本实现。自此带动发展了编织厂、化工厂、贸易货站等一大批企业。1984年东方红塑料机械厂投资新建电镀厂,生产加热圈,加工镀锌、镀铬产品,至今同华冠等大型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1987年成立东方红矿山物资供应公司,经营矿山机械、电力器材、防爆器材等。同年,兴办永兴楼综合商店,设有旅馆、饭店,经营电器、布匹、百货等。1991年新上长征路加油站,新建东方红商场,成立了城区建没开发公司。1991年成立发达实业公司,经营钢丝绳、搅拌机等建筑机械至今。成立于1978年的东方红建筑队是村中利税大户。1986年建筑队改名为“东方红建安公司”,2001年组建为山东信联建没集团第五分公司,国家二级企业,拥有高工4人,工程师20余人,职工1000人。该公司1986年建成红石公园大桥,成为鲁中西大街的代表性建筑。1995年建成大故事大桥,获省公路局优质工程奖。其他如红石公园、府前广场、文化广场均由该公司承建施工,已成为莱芜的形象工程。东方红村于1974年购入第一辆“东方红”牌24马力拖拉机,1976年购入第一辆汽车。东方红村的村办集体企业前后约有15家,从1984年产值300万元,利润14万元,上升到2001年产值6000万元,利润180万元。十几年来,村办企业累计安置村民600余人,极大程度缓解了村民就业压力,保证了社会稳定.为全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村中已允许小队兴办集体项目,如酱油酿造等,鼓励个人做买卖。当时村中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四队穷,三队富,一、二、九队卖豆腐,五队、六队打火烧,七队、八队炸油条。”此话并非真实写照,但确也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状况。三队当时有铁、木二匠,其他各队则围绕饮食服务业做文章,打火烧、炸油条、卖豆腐、豆腐脑儿、馒头、蒸包,从业者达200余户、500人之多.之后,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个体经济,更是极大促进了东方红人的市场意识,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早下手,先致富。姚润海、王子山搞商店,任维成搞房屋装修,任维超搞建材,朱日来建了塑料厂,吕宜聪办起了酿造厂。还有搞机电维修的王淑圣、王洪俊,黑白铁加工的王洪利、毕迎仙,再有经营干菜、海货批发的段伦江、段伦海、尚绪风等。其他的如服装、鞋帽、小百货、小五金、水果、客运、货运、出租,更是不胜枚举。
东方红村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底蕴。清朝末年,莱芜县建有初等小学堂20处,东关火神庙小学即是其中之一。当时,初等小学堂皆以“启其人生应有的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招收七岁以上儿童,必修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理化)、体操,一周上课30小时。中华民国成立后,初等小学堂有了很大发展。火神庙小学更名为育英小学。根据曾在此学习过的村中老人回忆,当时(1928年前)育英小学有学生100余人,亓冠五、王松林、任继泽、亓宗鉴先后在此任教。
民国成立后,在东关街路北设有图书馆,宗旨为“启导国民、改良社会”。当时图书馆设有讲解员,每逢“三、八”东关大集必到场演讲,共有鼓励爱国、勤勉守法、增进道德、灌输常识、启发道德、提倡实业、注重体育、劝导卫生等八项内容。
1928年,迎仙门尼姑被遣散还俗,在此建立有迎仙门小学。迎仙门小学借用原姑子庙的议事厅、寝室、厨房,同时新建5间坯房,设有自习室,成为当时东关规模最大的学堂,育英小学学生逐渐减少。迎仙门小学第一任校长是刘履祥、许连吉,教师有任志田、刘谦祥。迎仙门小学建立之时即招收女学生,均是富裕人家子女,多时达30余人,现健在者尚有三、四人。1988年东方红村投资33万元,新建教学楼一栋。1990年东方红小学迁至红石公园对面。2000年9月,因建设文化广场,东方红小学撤销。村中第一个大学生是任孚先先生,于1956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大学生是任绪贵。至2002年,村0有182人考上大学,其中2000年任惠峰考入清华大学。
东方红村地处莱城区中心,几十年来配合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征地、房屋拆迁、城建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1年,官寺片区首批用上自来水,1985年自来水覆盖全村。1986年,村中统一安装小喇叭,做到广播入户。1993年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1995年全村小街小巷路面硬化基本完成。
东方红村尊老敬老风气醇厚,政策落到实处。本村老人按60岁、70岁、80岁,每人每月20元、30元、60元给予补助,老干部、生产队长每月另加补贴30元。逢年过节,领导均上门走访慰问。其他如老年乘车优待措施均一一落实。烈属朱日珍老人医药费用居委全报,且每年一吨取暖煤。累计至2001年,居委尊老补助支出约20万元。现村中90岁以上老人4人,80岁以上25人,均生活得很好。
东方红村1997年8月获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奖, 1997年12月获“山东省先进党员活动室”荣誉称号,1998年获“山东省模范居委会”荣誉称号,1989年是市“红旗文明村”,连续多年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强村”和“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是莱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十面红旗”之一。
东方红,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昨天,她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今天,她已经是旭日东升,呈现出勃勃生机;明天,她将更加绚丽灿烂。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方红社区附近有汶阳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莲花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东方红村是原东关村的一部分。东关村历史悠久,仅从莱芜采矿、冶炼、铸造等方面就可以看出。唐时有“汉置铁官,至今鼓铸不绝”的记载,当时已有“官寺冶铸”之称。另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引元至元十七年王天挺宣圣朝碑记载:“县治经废已久,复立者仅十稔,民居官寺一切草创”,由此可见始建村当在宋朝之前。北宋至道初年,“莱芜监”下辖“三坑”“十八治”,其中十八治之鲁北冶即在今东方红居委会。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莱芜县城东门为通齐门,故称通齐厢。又因是莱城东门外之关厢,故又称东关。1962年东关大队一分为三,其一为迎仙门大队。1966年,迎仙门大队更名为东方红。
明《嘉靖莱芜县志》载,该村为“北乡•东厢保”。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明天顺年间至清属东厢保。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载:“属城区(第一区)。”1941年春莱芜划为莱东、莱北、莱南(新甫)三县,该村属莱东县。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建制,划13个区,该村属矿山区。1958年3月隶属城关镇。1958年10月属城关人民公社,1960年2月属矿山人民公社,1982年1月属城关镇,1984年4月属莱城办事处,1985午l1月属城区办事处城关管区。1992年莱芜升地级市,该村属莱城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0年12月改称凤城街道办事处。
境内有红石公园、市委、市政府、府前广场、文化广场、卫校、莱芜剧院、老干部活动中心、爱卫会、军分区、移动通信公司、市医院、实验学校、物资局、环卫处、电厂宿舍、交通局、公路宾馆、彩印厂、泰钢娱乐城、医药公司、官寺商场、电影院、金桥大厦等众多单位与场所。文化南路、长勺南路、鲁中西大街、鹏泉西大街、凤城西大街、顺河西大街自村中穿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古老的村庄已完全融入了现代城市建设框架之中。
东方红村地处东关,历来人员汇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回汉皆有,姓氏繁杂,其中回民姓氏有马、徐、韩三姓。现任姓为村中第一大姓,以原生产队时的五队、六队较为集中,多居东关街东端,紧靠迎仙门处。亓、吕二姓次之,以原三队、四队较集中,多居现商场街。再有王姓,原一队、二队较集中,多居东关街西首与东风相接处。谭姓均为谭性教后人,多居谭氏家祠周围。姚姓居于姚家胡同地片。其他姓氏如李、马、徐、韩、赵、康、张等,不再详述。诸宗族姓氏之间,不分众寡贫富,均友善团结,和睦相处。
抗战开始,东关即为敌占区,日军约有百余人盘踞在此,村民终日提心吊胆,处处受控制。傍晚干完农活便及早回家,晚上更是足不出户。那时东关街大部分商号均遭洗劫-停业,其他买卖亦基本停止。 日军在东关设有“浅石洋行”独自经营。同时,日军推行“东亚共荣”教育,强迫迎仙门小学加设“日语课”,专有日本人充当日语教师。当时学生中流传一句话:“日本话,不用学,三天两天用不着。”同学们只有在老师上课时才勉强学几个字,平时谁也不愿学,更不愿说。
解放战争期间,东关仍是敌占区。-实行“空室静野”,在民宅里构筑碉堡,在胡同里挖战壕,将百姓的门窗拆下烧掉,连墙上的木橛子也不剩一个。同时乱抓壮丁,补充军队。1946年东关在0的领导下建立有武工队,东方红村任廷秀、亓丙全等当时是武工队员,同敌人开展斗争。
1946年,成立东关街街公所,正街长盂继本,副街长王文明。1947年以抓豆粒计数方式进行选举,赵学明当选街长,任廷秀为副街长。1948年底成立东关街党支部,王金石任书记(时称指导员)。1951年,国家提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农民纷纷自愿成立互助组。1955年东关11户农民成立东关第一个初级社。同年,村民大部分入初级社。1956年成立矿山农业高级社,分东西两关,西关为第一高级社,东关六牌除迎仙门牌的五个牌为第二高级社,迎仙门牌和三个洪沟称第三高级社。1957年12月,第二、第三高级社准备合并,成立筹委会,主任是任绪恪。1958年春正式成立城关镇东关街和平社,1958年10月撤乡成立城关人民公社东关大队,1960年变更为矿山人民公社东关大队。初级社时村民按“地六劳四”分粮,高级社时按“地四劳六”分粮,成立人民公社便“以劳为主”、“按劳分配”。其间1951年曾在东关小河现小桥处建有石桥一座,南北约10米,高3米,宽5米,因桥过高、过陡,不合实际,出行极不方便,遂反映到省里,当年省决定予以拆除。1958年东关大队修建水库一座,村民出工奋战一个冬天完成,即现红石公园月波湖以南水面。当时,水库配有二级提水设施,浇灌土地400多亩,1962年东关大队分队时将水库分给迎仙门大队。
1962年,矿山人民公社东关大队一分为三,东门外牌、簸箕市牌、鱼市牌为东门外大队;铁南牌、铁北牌、迎仙门牌为迎仙门大队;东洪沟、西洪沟、马家洪沟为洪沟大队。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立四新”,迎仙门大队困“迎仙”二字在破之列,几经商议,改名为东方红。同时,东门外大队改名东风,洪沟大队改名东升。三个大队的名称都带“东”字,即表明原先都属东关大队。1990年起,东方红居委会分为向阳村、果园村、友谊村、官井村、鹏泉南村、鹏泉北村、铁板街、东关街7个自然村。
1975年改革城镇居民生活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东方红村民由种粮转为种菜。当时,蔬菜公司制定种植计划,分配任务,多为时令粗菜,由村民统一种植,蔬菜公司统一价格收购,完成任务后再按“四四二”标准自行购粮。1977年村中任绪恪等赴河南杞县引进浅水藕试种于村北水库,丰收后蔬菜公司全部收购,作为种子向全县推广种植。1984年,种菜不再按计划,转变为自产自销,村民收入多有提高。1984年底,村民人均耕地不足六分。按当时标准,1985年2月村民全部农转非,同时由村改称居民委员会。
东方红村第一个村办企业为1972年创建的“五•七厂”,主要生产小型农具、机械,后更名为“东方红农具制修厂”。1982年该厂转产塑料机械,生产薄膜机等塑机产品,销路很好。当时口号是“产值完成60万,创利润20万”,后基本实现。自此带动发展了编织厂、化工厂、贸易货站等一大批企业。1984年东方红塑料机械厂投资新建电镀厂,生产加热圈,加工镀锌、镀铬产品,至今同华冠等大型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1987年成立东方红矿山物资供应公司,经营矿山机械、电力器材、防爆器材等。同年,兴办永兴楼综合商店,设有旅馆、饭店,经营电器、布匹、百货等。1991年新上长征路加油站,新建东方红商场,成立了城区建没开发公司。1991年成立发达实业公司,经营钢丝绳、搅拌机等建筑机械至今。成立于1978年的东方红建筑队是村中利税大户。1986年建筑队改名为“东方红建安公司”,2001年组建为山东信联建没集团第五分公司,国家二级企业,拥有高工4人,工程师20余人,职工1000人。该公司1986年建成红石公园大桥,成为鲁中西大街的代表性建筑。1995年建成大故事大桥,获省公路局优质工程奖。其他如红石公园、府前广场、文化广场均由该公司承建施工,已成为莱芜的形象工程。东方红村于1974年购入第一辆“东方红”牌24马力拖拉机,1976年购入第一辆汽车。东方红村的村办集体企业前后约有15家,从1984年产值300万元,利润14万元,上升到2001年产值6000万元,利润180万元。十几年来,村办企业累计安置村民600余人,极大程度缓解了村民就业压力,保证了社会稳定.为全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村中已允许小队兴办集体项目,如酱油酿造等,鼓励个人做买卖。当时村中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四队穷,三队富,一、二、九队卖豆腐,五队、六队打火烧,七队、八队炸油条。”此话并非真实写照,但确也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状况。三队当时有铁、木二匠,其他各队则围绕饮食服务业做文章,打火烧、炸油条、卖豆腐、豆腐脑儿、馒头、蒸包,从业者达200余户、500人之多.之后,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个体经济,更是极大促进了东方红人的市场意识,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早下手,先致富。姚润海、王子山搞商店,任维成搞房屋装修,任维超搞建材,朱日来建了塑料厂,吕宜聪办起了酿造厂。还有搞机电维修的王淑圣、王洪俊,黑白铁加工的王洪利、毕迎仙,再有经营干菜、海货批发的段伦江、段伦海、尚绪风等。其他的如服装、鞋帽、小百货、小五金、水果、客运、货运、出租,更是不胜枚举。
东方红村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底蕴。清朝末年,莱芜县建有初等小学堂20处,东关火神庙小学即是其中之一。当时,初等小学堂皆以“启其人生应有的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招收七岁以上儿童,必修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理化)、体操,一周上课30小时。中华民国成立后,初等小学堂有了很大发展。火神庙小学更名为育英小学。根据曾在此学习过的村中老人回忆,当时(1928年前)育英小学有学生100余人,亓冠五、王松林、任继泽、亓宗鉴先后在此任教。
民国成立后,在东关街路北设有图书馆,宗旨为“启导国民、改良社会”。当时图书馆设有讲解员,每逢“三、八”东关大集必到场演讲,共有鼓励爱国、勤勉守法、增进道德、灌输常识、启发道德、提倡实业、注重体育、劝导卫生等八项内容。
1928年,迎仙门尼姑被遣散还俗,在此建立有迎仙门小学。迎仙门小学借用原姑子庙的议事厅、寝室、厨房,同时新建5间坯房,设有自习室,成为当时东关规模最大的学堂,育英小学学生逐渐减少。迎仙门小学第一任校长是刘履祥、许连吉,教师有任志田、刘谦祥。迎仙门小学建立之时即招收女学生,均是富裕人家子女,多时达30余人,现健在者尚有三、四人。1988年东方红村投资33万元,新建教学楼一栋。1990年东方红小学迁至红石公园对面。2000年9月,因建设文化广场,东方红小学撤销。村中第一个大学生是任孚先先生,于1956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大学生是任绪贵。至2002年,村0有182人考上大学,其中2000年任惠峰考入清华大学。
东方红村地处莱城区中心,几十年来配合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征地、房屋拆迁、城建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1年,官寺片区首批用上自来水,1985年自来水覆盖全村。1986年,村中统一安装小喇叭,做到广播入户。1993年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1995年全村小街小巷路面硬化基本完成。
东方红村尊老敬老风气醇厚,政策落到实处。本村老人按60岁、70岁、80岁,每人每月20元、30元、60元给予补助,老干部、生产队长每月另加补贴30元。逢年过节,领导均上门走访慰问。其他如老年乘车优待措施均一一落实。烈属朱日珍老人医药费用居委全报,且每年一吨取暖煤。累计至2001年,居委尊老补助支出约20万元。现村中90岁以上老人4人,80岁以上25人,均生活得很好。
东方红村1997年8月获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奖, 1997年12月获“山东省先进党员活动室”荣誉称号,1998年获“山东省模范居委会”荣誉称号,1989年是市“红旗文明村”,连续多年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强村”和“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是莱城区两个文明建设“十面红旗”之一。
东方红,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昨天,她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今天,她已经是旭日东升,呈现出勃勃生机;明天,她将更加绚丽灿烂。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东方红社区附近有汶阳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莲花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