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冶村位于莱城东南5公里处,距高庄街道办事处驻地6公里。东、北两面濒临大汶河,与汶阳、段盘龙、西陈峪村隔河相望;南与南冶、田家铺村隔岭毗邻;西与大北冶、站里村地界接壤。全村共有180户.530口人,耕地面积260亩,荒滩丘陵面积250亩。
据村碑记载:小北冶,清初年间,谭、丁、段三姓人家先后迁此定居。因村南山顶有大型铁矿坑,村北有古冶铁遗址,故以“冶”字名村,曾名北冶,因重名,冠以“小”字,故名小北冶。村碑系20世纪末立。20世纪印年代中期,祖籍北京在莱芜工作的谢姓之后在此落户。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南冶乡-小北冶”。抗日战争时期小北冶为新甫县南冶乡;解放战争时期为莱芜县南冶乡;1946年至1947年,小北冶实行土地改革。建国后,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与大北冶,站里村共同组成高级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属南冶人民公社,分3个生产队,1959年2月合并人民公社后归高庄人民公社管辖;1960年4月高庄人民公社撤销后归颜庄人民公社;1964年5月恢复高庄人民公社重又归其管理;1984年4月小北冶属高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设乡属南冶乡;1986年1月成立南冶镇,隶属关系未变;2000年撤乡并镇后,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坐落在莱城东南黄石山阴的小北冶村是一个历史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独特的行政村落。流经牟城的汶河一路西行至此受阻突然折流北上复又西去,挥毫写就一个巨大的“之”字,造就了小北冶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两面临河,一面临山;依山建村,傍河种地;村民精耕细作,年年丰衣,月月足食。
莱芜古代冶炼业发达,故带“冶”字的村名很多。据《莱芜文物》记载:黄石山,又名九龙山(村民称九顶铁冶山),高约60米,位于小北冶村南,村北为冶铁和明铁冶提举司遗址。铁矿位于黄石山顶,东西约长800米,宽100余米,有大小矿坑10个,其中中部矿坑最大,东西长200米,宽60米,最深处约40米,现坑下被淤泥覆盖。坑南侧有高10余米的东西向排列的矿渣山9个,后称九龙山。曾出土过铁镐、铁镢、唐开元通宝钱等文物。北边有隋至明代冶炼点,此矿当为隋至明代的矿址。1992年6月,其遗址就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市众多的古冶炼遗址中,享此殊荣的除铜山古冶炼遗址外,仅此而已。
据《莱芜矿冶》记载,唐代有十三处冶铁遗址分布在赢、牟汶河两岸,文化遗存尤以小北冶冶炼遗址保存较好。在东西800米、南北500米范围内,小北冶炼址遗存丰富,耕土层散布有炼砟、矿石、煤灰等遗物。整个遗址分布,南为采矿区,均为露天开采;东北部为选矿区,中部地带为冶炼区,遗址西北部地下2米处发现有建筑基石,并有“铁冶提举司”残碑1块。在遗址中部一条高4至5米的东西向断崖上,文化层清楚,耕土层0.4米下即为冶炼层,一般厚约2至3米,有的部位达4至5米。整个遗址地表冶炼层中,有大量唐宋元明时代的瓷器碎片,其中Ⅱ型式碗与淄博磁村古窑址第一时期的碗形制特点相接近,说明小北冶冶铁遗址与唐宋代遗址承接关系明显。
从隋至明,历经数百年间的开采,小北冶矿石采挖殆尽。至建国后,黄石山遍野遗弃含铁量极低的褐色石块。“-”时期,公社组成的探矿队在黄石山矿坑旧址凿井挖矿十数米深,遇一大石光梁,上面铭文日:“奎元八年,打大石两炉,虚费工本,后人息用。”探矿队遂把地下铭文移至黄石坑北崖石之上,现已无存。
小北冶村现有人家源自清初,在这之前,不计其数的矿工和冶铁工是这里的主人。汶水之滨的这块弹丸之地,曾是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谋生之处、栖息之所。有槐为证:建国初村中段元圣、丁孟德、谭业书等宅门前的古槐还枝繁叶茂,树围达几搂粗。古时的小北冶,说不上繁华,但肯定很繁忙,“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会是当时的写照。
明朝末期,随着冶铁炉火的熄灭,延续了数百年的喧嚣趋于平静,谭、丁、段人家在冶炼墟上建设家园,变炉渣地为可耕田,勤苦劳作,精细耕耘,繁衍子嗣,渐成村落。
1941年冬,驻南冶村的土匪武装“阎团”,勾结安仙煤矿的日伪军,以八路军夜宿小北冶为名,放火烧掉全村300余间房屋,并将谭守红、谭振亭、谭守宣、谭守才、谭守寅、段明宇、段元圣、段元华等28人抓走,0衣服,关在南冶村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严刑拷打两天两夜,有的留下终生残疾,后被村民用钱财赎出。
小北冶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45年底,段元明、谭守聚、段元圣、段元洞等就秘密加入中国0,成立党小组,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领导全村的对敌斗争。1946年,他们发动全村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丁孟浩、谭业儒、谭业增、谭业利、谭守林、谭守杏、段崇义、段元华、谭业义、谭业存、段元成、谭老五等十二名有志青年,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谭业增、段崇义等后又赴朝作战,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作出了贡献。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和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小北冶村的党员们组织妇女纳军鞋、运军粮,发动青年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勇于支前。
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合作化浪潮中,谭守聚、段元圣等党支部负责人,组织发动群众发展生产,艰苦创业,迅速改变了小北冶村的旧面貌。1958年,与邻村联合在村北修通一条东西长达3华里的水渠引汶河水,使大小北冶、站里上百亩地成为水浇地,这是三村水利史上的第一个大工程。1966年,在党支部书记段明仲的支持下,谭业书、谭守和、段崇礼、谭业武等借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东风,利用谭守和在外当工人时的师傅关系,争取到潘西煤矿的大力支持,从村南潘西煤矿的电力专线上接线3华里,先于周围数十个村用上电。有了电,小北冶村先在村的河边打大口井1眼,二级提水到黄石山顶,全村土地一步到位实现水利化。随后,在村东大口井旁建磨面房,搞起了电力加工副业。电的率先使用是小北冶村的一个历史转折(周围村都在5-10年后才用上电),小北冶村因此闻名遐迩。那时兴唱戏,外村演戏没有电,最多点个煤油保险灯、嘎斯灯什么的。小北冶则不然,500瓦的大灯泡吊上两个,全场亮堂堂的,地上掉根针也看得见,把周围村羡慕得不得了。有了电和水,小北冶村大力发展林果生产。1970年,段元圣、谭守聚、谭守后等一批年过半百的人,在村北沙滩上建起36亩林果园。三年后,苹果、李子、葡萄开始坐果,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亮点。1974年后,段崇杰、谭若强等一批年轻人走上村的领导岗位,继续带领全村人民兴修水利,实行林田路综合治理,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将南岭200余亩土地全进行了深翻,改造成旱涝保收田。又先后打大口井8眼,并改河造地60余亩,沿河栽白杨、槐树、柳树等几千棵,不仅绿化了河岸,还起到了固沙保田的作用,也为后人致富打下了基础。1986年,投资5万余元,从村北铺设水管到黄石山水塔,全村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1977年,村里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村中大道,田间修上了生产路,方便了机械耕作。1987年又开通沿河路,这些开发性建设为全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人们仍在受益。
小北冶村经商兴业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贫穷的村民为了谋生,就结伙成队到博山挑窑货卖,换回钱养家糊口,这应算是小北冶人经商的开始。建国后至“文革”前,小北冶注重发展副业生产,各生产队都先后开过粉坊、馍馍坊、挂面坊、弹花坊等,还就地取材,开过石料厂,并高薪聘请章丘师傅来村办窑货厂,生产过小北冶牌罐子、盆、瓮。从到外地挑窑货卖到自己生产窑货卖,是小北冶人商品意识的觉醒。只可惜这些厂子都未延续下来。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在村东河边建起年产600万块砖的砖厂,1986年举债建起年产400万片瓦的缸瓦厂,期间还办起了手套厂等,1998年书记谭若强又带领村民利用南冶煤矿废弃的边角煤层,建起一处年产上万吨的小煤窑。小北冶村历届领导兴商办企业,发展致富的愿望是强烈的,尽管一次次的尝试都失改,但他们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可敬可嘉。现在党支部书记谭若强、村委会主任谭若学正千方百计、苦苦寻找全村致富的新门路。
小北冶村响应党的号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从1958年到改革开放初期,先后出工达几万个,参加了雪野水库和鹁鸽楼水库的修建,参与黄河筑堤及黄石岭、沟里岭、安仙河改造等多项工程大会战,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成为学“大寨”模范村。特别是1977年鹁鸽楼水库的会战中,村中青壮年男女劳力全部出动,整整奋战了一个冬春,无一人有怨言,在会战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受到上级表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至今提起这次会战,村民们都感到自豪。
小北冶村民风淳朴,待人热情。“文革”期间,长清县马山人民公社民兵营来莱芜修铁路驻在小北冶村,全村人腾出好房子让他们住,有的民兵病了,房东为其赶面条,请医生,令其感动。民兵劳动多,粮食不够吃,小北冶盛产地瓜,无偿送给他们吃,因此与其结下深厚友谊。民兵营撤离后,把当地的-低价卖给北冶村,使全村的玉米长得格外好。他们盛情款待前去购-的村干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小北冶村有往来,至今村民说起这段友谊称颂不已。小北冶村与汶阳村隔河相望,为了方便行人,冬季来临前,两村都在河中搭桥,坚持数十年之久。
小北冶村民勤劳聪慧,能工巧匠多。铁匠段伦奎、段伦序足迹踏遍汶河两岸;瓦匠谭守坡、段元洞、谭业兴等十里八乡建过房;“固漏子”谭守荣锔锅补瓮千家万户受其惠,谭业敬弹棉花、蒸馒头、做粉条手艺多能,享誉四邻八村;谭业林常年赶四集修锁修笔达40余年,手艺高超,在莱芜小有名气……老一辈心灵手巧,新一代聪敏过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村中有许多青年才俊中流击水,劈风斩浪,取得了骄人成绩。谭若东、谭若成、谭若勇、谭若忠、段崇锋、谭若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奋发有为者,与时俱进,走在了全村致富的前列。
雄关漫道,往事已矣;世纪之初,来日可追。不甘落伍的小北冶人正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奋起直追,续写小北冶新篇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小北冶村附近有五福茶旅园、皇龙冠山水乐园、小三线纪念园、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据村碑记载:小北冶,清初年间,谭、丁、段三姓人家先后迁此定居。因村南山顶有大型铁矿坑,村北有古冶铁遗址,故以“冶”字名村,曾名北冶,因重名,冠以“小”字,故名小北冶。村碑系20世纪末立。20世纪印年代中期,祖籍北京在莱芜工作的谢姓之后在此落户。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南冶乡-小北冶”。抗日战争时期小北冶为新甫县南冶乡;解放战争时期为莱芜县南冶乡;1946年至1947年,小北冶实行土地改革。建国后,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与大北冶,站里村共同组成高级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属南冶人民公社,分3个生产队,1959年2月合并人民公社后归高庄人民公社管辖;1960年4月高庄人民公社撤销后归颜庄人民公社;1964年5月恢复高庄人民公社重又归其管理;1984年4月小北冶属高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设乡属南冶乡;1986年1月成立南冶镇,隶属关系未变;2000年撤乡并镇后,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坐落在莱城东南黄石山阴的小北冶村是一个历史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独特的行政村落。流经牟城的汶河一路西行至此受阻突然折流北上复又西去,挥毫写就一个巨大的“之”字,造就了小北冶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两面临河,一面临山;依山建村,傍河种地;村民精耕细作,年年丰衣,月月足食。
莱芜古代冶炼业发达,故带“冶”字的村名很多。据《莱芜文物》记载:黄石山,又名九龙山(村民称九顶铁冶山),高约60米,位于小北冶村南,村北为冶铁和明铁冶提举司遗址。铁矿位于黄石山顶,东西约长800米,宽100余米,有大小矿坑10个,其中中部矿坑最大,东西长200米,宽60米,最深处约40米,现坑下被淤泥覆盖。坑南侧有高10余米的东西向排列的矿渣山9个,后称九龙山。曾出土过铁镐、铁镢、唐开元通宝钱等文物。北边有隋至明代冶炼点,此矿当为隋至明代的矿址。1992年6月,其遗址就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市众多的古冶炼遗址中,享此殊荣的除铜山古冶炼遗址外,仅此而已。
据《莱芜矿冶》记载,唐代有十三处冶铁遗址分布在赢、牟汶河两岸,文化遗存尤以小北冶冶炼遗址保存较好。在东西800米、南北500米范围内,小北冶炼址遗存丰富,耕土层散布有炼砟、矿石、煤灰等遗物。整个遗址分布,南为采矿区,均为露天开采;东北部为选矿区,中部地带为冶炼区,遗址西北部地下2米处发现有建筑基石,并有“铁冶提举司”残碑1块。在遗址中部一条高4至5米的东西向断崖上,文化层清楚,耕土层0.4米下即为冶炼层,一般厚约2至3米,有的部位达4至5米。整个遗址地表冶炼层中,有大量唐宋元明时代的瓷器碎片,其中Ⅱ型式碗与淄博磁村古窑址第一时期的碗形制特点相接近,说明小北冶冶铁遗址与唐宋代遗址承接关系明显。
从隋至明,历经数百年间的开采,小北冶矿石采挖殆尽。至建国后,黄石山遍野遗弃含铁量极低的褐色石块。“-”时期,公社组成的探矿队在黄石山矿坑旧址凿井挖矿十数米深,遇一大石光梁,上面铭文日:“奎元八年,打大石两炉,虚费工本,后人息用。”探矿队遂把地下铭文移至黄石坑北崖石之上,现已无存。
小北冶村现有人家源自清初,在这之前,不计其数的矿工和冶铁工是这里的主人。汶水之滨的这块弹丸之地,曾是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谋生之处、栖息之所。有槐为证:建国初村中段元圣、丁孟德、谭业书等宅门前的古槐还枝繁叶茂,树围达几搂粗。古时的小北冶,说不上繁华,但肯定很繁忙,“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会是当时的写照。
明朝末期,随着冶铁炉火的熄灭,延续了数百年的喧嚣趋于平静,谭、丁、段人家在冶炼墟上建设家园,变炉渣地为可耕田,勤苦劳作,精细耕耘,繁衍子嗣,渐成村落。
1941年冬,驻南冶村的土匪武装“阎团”,勾结安仙煤矿的日伪军,以八路军夜宿小北冶为名,放火烧掉全村300余间房屋,并将谭守红、谭振亭、谭守宣、谭守才、谭守寅、段明宇、段元圣、段元华等28人抓走,0衣服,关在南冶村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严刑拷打两天两夜,有的留下终生残疾,后被村民用钱财赎出。
小北冶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1945年底,段元明、谭守聚、段元圣、段元洞等就秘密加入中国0,成立党小组,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活动,领导全村的对敌斗争。1946年,他们发动全村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丁孟浩、谭业儒、谭业增、谭业利、谭守林、谭守杏、段崇义、段元华、谭业义、谭业存、段元成、谭老五等十二名有志青年,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谭业增、段崇义等后又赴朝作战,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作出了贡献。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和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小北冶村的党员们组织妇女纳军鞋、运军粮,发动青年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勇于支前。
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合作化浪潮中,谭守聚、段元圣等党支部负责人,组织发动群众发展生产,艰苦创业,迅速改变了小北冶村的旧面貌。1958年,与邻村联合在村北修通一条东西长达3华里的水渠引汶河水,使大小北冶、站里上百亩地成为水浇地,这是三村水利史上的第一个大工程。1966年,在党支部书记段明仲的支持下,谭业书、谭守和、段崇礼、谭业武等借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东风,利用谭守和在外当工人时的师傅关系,争取到潘西煤矿的大力支持,从村南潘西煤矿的电力专线上接线3华里,先于周围数十个村用上电。有了电,小北冶村先在村的河边打大口井1眼,二级提水到黄石山顶,全村土地一步到位实现水利化。随后,在村东大口井旁建磨面房,搞起了电力加工副业。电的率先使用是小北冶村的一个历史转折(周围村都在5-10年后才用上电),小北冶村因此闻名遐迩。那时兴唱戏,外村演戏没有电,最多点个煤油保险灯、嘎斯灯什么的。小北冶则不然,500瓦的大灯泡吊上两个,全场亮堂堂的,地上掉根针也看得见,把周围村羡慕得不得了。有了电和水,小北冶村大力发展林果生产。1970年,段元圣、谭守聚、谭守后等一批年过半百的人,在村北沙滩上建起36亩林果园。三年后,苹果、李子、葡萄开始坐果,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亮点。1974年后,段崇杰、谭若强等一批年轻人走上村的领导岗位,继续带领全村人民兴修水利,实行林田路综合治理,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将南岭200余亩土地全进行了深翻,改造成旱涝保收田。又先后打大口井8眼,并改河造地60余亩,沿河栽白杨、槐树、柳树等几千棵,不仅绿化了河岸,还起到了固沙保田的作用,也为后人致富打下了基础。1986年,投资5万余元,从村北铺设水管到黄石山水塔,全村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1977年,村里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村中大道,田间修上了生产路,方便了机械耕作。1987年又开通沿河路,这些开发性建设为全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人们仍在受益。
小北冶村经商兴业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贫穷的村民为了谋生,就结伙成队到博山挑窑货卖,换回钱养家糊口,这应算是小北冶人经商的开始。建国后至“文革”前,小北冶注重发展副业生产,各生产队都先后开过粉坊、馍馍坊、挂面坊、弹花坊等,还就地取材,开过石料厂,并高薪聘请章丘师傅来村办窑货厂,生产过小北冶牌罐子、盆、瓮。从到外地挑窑货卖到自己生产窑货卖,是小北冶人商品意识的觉醒。只可惜这些厂子都未延续下来。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在村东河边建起年产600万块砖的砖厂,1986年举债建起年产400万片瓦的缸瓦厂,期间还办起了手套厂等,1998年书记谭若强又带领村民利用南冶煤矿废弃的边角煤层,建起一处年产上万吨的小煤窑。小北冶村历届领导兴商办企业,发展致富的愿望是强烈的,尽管一次次的尝试都失改,但他们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可敬可嘉。现在党支部书记谭若强、村委会主任谭若学正千方百计、苦苦寻找全村致富的新门路。
小北冶村响应党的号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从1958年到改革开放初期,先后出工达几万个,参加了雪野水库和鹁鸽楼水库的修建,参与黄河筑堤及黄石岭、沟里岭、安仙河改造等多项工程大会战,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成为学“大寨”模范村。特别是1977年鹁鸽楼水库的会战中,村中青壮年男女劳力全部出动,整整奋战了一个冬春,无一人有怨言,在会战中被评为先进单位,受到上级表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至今提起这次会战,村民们都感到自豪。
小北冶村民风淳朴,待人热情。“文革”期间,长清县马山人民公社民兵营来莱芜修铁路驻在小北冶村,全村人腾出好房子让他们住,有的民兵病了,房东为其赶面条,请医生,令其感动。民兵劳动多,粮食不够吃,小北冶盛产地瓜,无偿送给他们吃,因此与其结下深厚友谊。民兵营撤离后,把当地的-低价卖给北冶村,使全村的玉米长得格外好。他们盛情款待前去购-的村干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小北冶村有往来,至今村民说起这段友谊称颂不已。小北冶村与汶阳村隔河相望,为了方便行人,冬季来临前,两村都在河中搭桥,坚持数十年之久。
小北冶村民勤劳聪慧,能工巧匠多。铁匠段伦奎、段伦序足迹踏遍汶河两岸;瓦匠谭守坡、段元洞、谭业兴等十里八乡建过房;“固漏子”谭守荣锔锅补瓮千家万户受其惠,谭业敬弹棉花、蒸馒头、做粉条手艺多能,享誉四邻八村;谭业林常年赶四集修锁修笔达40余年,手艺高超,在莱芜小有名气……老一辈心灵手巧,新一代聪敏过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村中有许多青年才俊中流击水,劈风斩浪,取得了骄人成绩。谭若东、谭若成、谭若勇、谭若忠、段崇锋、谭若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奋发有为者,与时俱进,走在了全村致富的前列。
雄关漫道,往事已矣;世纪之初,来日可追。不甘落伍的小北冶人正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奋起直追,续写小北冶新篇章。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小北冶村附近有五福茶旅园、皇龙冠山水乐园、小三线纪念园、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