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上崔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上崔村隶属:和庄镇
区划代码:371202111229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上崔村相关网站:
  上崔村位于莱城东北24公里、乡驻地南7公里处。北邻佛羊村,南邻下崔村,东靠摩云山西麓,西隔燕子山与苗山镇王家庄村接壤。大汶河支流从村西南流过,二0五国道从村东经过。大的自然村有两个,即河东与河西。现有504口人,土地627亩。村中有刘、徐、尚、程、翟、丁、亓7姓,以前四姓居多。
  据村碑载,明初崔姓立村,曰崔家庄。因重名故冠以“上”字,名“上崔家庄”,现称上崔村。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仓山保•上崔家庄”。上崔村,民国时期属六区啬泉镇管辖;1939年4月划入博山县,同年9月又划归莱芜县,属莱东县常庄区;1958年撤区划乡后属和庄乡所辖,同年10月建立和庄人民公社,即属和庄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2月又归常庄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3月归属常庄办事处啬泉乡;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和庄乡、啬泉乡合并,上崔村重归和庄乡管辖。

  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居住较分散。上崔村80%的人口住河东。村两委、幼儿园亦驻河东。河东地形东高西低,房舍庭院依势而建。村中道路盘曲回环,碎砾铺地,条石砌阶,无百米之直道,有十步便称街。西南低凹处是老宅区,一色的低矮草房,石墙柴扉。东部与北部高岗处是新宅区,尽是新式独居小院,粉墙红瓦,门楼高阔,尽显富足。
  从河东向西穿过树林便是河西。有10户人家。从河西沿河道向西南一里许,就是北河涯,此处住有四户上崔人。此外,上崔村还在第三峪口、葫芦头峪、赶牛沟口散居着几户人家。
  上崔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东靠福山,俗称“封山“。山上遍植柏树,郁郁葱葱,是和庄乡境内保存较完好的古代人工林。此山怀抱两峪,曰:大、小葫芦头峪。大葫芦头峪的深处是一悬崖峭壁,崖缝间灌木丛生,虬枝飞探,蔚为壮观。两峪间的山梁中端是青石关。上青石关是一块很大的平坦之地,此处柏树长势最盛。夏天,这里山风习习,绿荫如盖,是避暑的好去处,乃上崔一景。站在青石关上回望,上崔全貌一览无余。
  封山南北各携一谷,南叫第三峪,北叫第四峪。两谷皆险峻幽深。“老君堂”、“神仙洞”、“金蟾窝”等景点秀藏其中。
  两谷之水在村南村北冲成两条深沟,南边的一条叫“南沟”。此沟峭壁嶙峋,树木茂密,崖间树叉,莺啼燕啭,是鸟儿的乐园;沟中“砚池”、“墨珠”、“彩泉”,各居奇妙,夏日清流回环其间,美不胜收。村北的一条叫“赶牛沟”,人们放牛进山都从此沟经过,此处绿木蔽天,野花涌道,奇石突兀,洞穴其间,自是另一番情趣。
  两沟汇人大汶河。过河就是槲树岭。岭顶有一奇石,曰官家石。北有大、小刘家长峪,岭西有南北二西山。
  上崔村山多地少,河东为青石山地,习惯耕种高粱、谷子。河西是沙山地,以栽培地瓜、花生为主。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上崔人进行三次较大的土地改造。1967年治理“北大荒”,改河造地30余亩。1977年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兄弟单位啬泉村和左家峪村的协助下,改造村北土地150余亩,薄地变良田。1978年进行改河造地工程,开山凿渠近两千米,让河水沿西岭跟直流;沙滩垫土,造地近百亩。
  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上崔人还大搞了水利配套工程建设。1975年在村北建扬水站l座,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渐渐废弃。1979年在村南开挖水塘1个,并配建扬水站1座,使村南旱田变成了水浇地。从而改变了上崔人的种植习惯,开始了小麦、玉米间作种植。近几年又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姜、黄烟等经济作物。
  近几年,上崔有村民开始发展苗木花卉业,其桂花、盆景已小有名气。
  饲养业在上崔由来已久,除放养牛羊外,尤以喂养母猪最为有名,几乎家家喂养。由于品种好,在十里八乡的集市上只要一说是上崔猪,肯定卖个好价,而且出手快。1996年,村领导为发挥这一优势,在村北专辟养殖开发区,鼓励发展饲养业,现已初具规模。
  上崔村立村虽早,但有文字可考的遗迹不多。唯一有碑文记载的是建于嘉庆六年的太平桥。太平桥建在南沟西头,是一座独拱石桥。此桥虽经200年风雨沧桑,依然雄风犹存。桥南北各有一棵古槐,桥南古槐已于1958年伐去炼了钢铁,桥北古槐依然健在。据说,当时也打算一并伐去炼钢铁的,村民为保护古木,只伐去树梢后保留下主干,此槐粗需三人合围,主干高丈余,上边新枝丛生,冠如伞状,生意盎然;开花时节更是清新可人。夏口,古槐下、石桥上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尤其晚间,人们在此纳凉消暑,少不了谈古论今,往往夜深不归。
  河西北边,原有一关帝庙,据老人讲该庙碑文记载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毁。此庙前原有一碑立于道光年间,是记载村人刘告与徐宗太带领村民与外村争封山所有权打赢官司的事件,碑上刻有莱芜县令大印。此碑在文革中被第四生产队当作石料砌作仓库了。
  村西槲树岭,较舒缓平坦。虽其貌不扬,却名闻四方。槲树岭因碧霞元君祠而饮誉,因槲树而蜚声。相传以前岭上尽植槲树,棵棵高大参天,夏日一岭的绿波翻滚,冬天却是一派红叶映雪。而今,山岭全变成了农田,只有东面山坡上还残存看几株老槲树。
  碧霞元君祠,俗称槲树庙,建于岭前,是一座建筑完整的庙宇,列碧霞元君四大行宫之末。庙宇分前后三部分。前边是山门、正门、左右偏门及钟鼓楼,中间是大殿及东西两廊坊,后边是玉皇殿、阎罗殿、藏经楼。其他配套建筑一应俱全。整座庙宇全用花岗岩条石砌墙,青瓦飞檐,雕梁画栋。庙中神像栩栩如生,墙上壁画连环,生动有趣。每年四月八日庙会,八方人士云集于此,或求神、或贸易,热闹非凡.现已不复存在。今有怀旧者筹资在原庙址西修建大殿三间,一奉碧霞,一奉玉皇,一奉开国领袖毛泽东。
  上崔村自立村来,人才代出:生活于道光、咸丰年间的刘氏先人刘告以能言善辩、睿智聪慧著称,时称“铁嘴刘告”,传奇颇多。徐府出文人,咸丰年间出秀才徐宗圣;其子徐伟缙、其孙徐嘉林皆是饱学儒生,三代都以书法闻名,擅书欧体,古拙道劲。世以开馆课徒为业,俱携悬壶之能、尚族多贫民,唯咸丰年间尚允常者较富庶,曾捐七品官,终生未仕。程门移民上崔村较晚,晚清程连登、程日康父子均任庄长多年,俱以办事公道称颂乡里。
  革命战争年代,上崔村人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1937年——1945年,上崔村走出了22名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驰骋解放战场。有八位青年英勇牺牲,他们之中有气壮山河的斗士,有英勇无畏的机-,有白刃战中横扫群敌的英雄。上崔民兵打鬼子、捉蒋匪的故事广为流传。有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多名,现从事于养殖、营销业,发挥着余热。
  近年来,上崔村人在尊师重教方面成绩斐然,年年受到上级表彰。1999年投资3万余元建高标准幼儿园一所。重教也得到丰厚的回报,刘忠佳是村中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迄今为止已有近40人通过升学成为国家建设人才。其中徐肩峰留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就业于广州港资企业。他在夏威夷时,与张学良夫妇邂逅,遂成忘年交,传为美谈。上崔村现已无小学,小学生就读于佛羊小学,初中生就读于乡中学,高中生入凤城高中学习。
  现在的上崔人正忙碌在各行各业上,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火。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上崔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