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花水泉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花水泉村隶属:口镇街道
区划代码:371202005205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花水泉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0公里处,距镇政府约3公里。南面与张家洼镇的北山阳村相望,西北为古城村,西为林马村,东、北两面皆为秃妮山,距莱明路仅l公里,新建莱城电厂的运渣专用线从村西经过。耕地410亩,山林地828亩,136户,423人。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崔粱坡崔姓和李家镇李姓迁此建村,村西有泉,喷涌冒水花,故名花水泉。”花水泉村坐落于秃妮山脚下,村民房屋依山坡而建,东高西低。过去由于闭塞落后,人多贫穷,以故外迁,迁出人口较多集中于黑龙江省和山西省。村中现有崔、李、吕、张、耿、范6姓,以崔姓、李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人口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

清康熙《莱芜县志》载“垂阳保•花水泉”。建国后至1958年10月,先后属于口镇区、港里区、口镇乡、御山乡。1958年10月,口镇人民公社成立,该村属林马管区;1984年4月,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公社,设立口镇办事处,办事处辖一镇五乡,花水泉村属口镇;1985年11月撤办事处合建口镇,花水泉村仍属口镇。

建国以后,花水泉村村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之中。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进入高级社,1958年加入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村民开始踏上致富路。

在花水泉一带,流传这样一句话:“北山阳,南山阳,花水泉,老石匠。”它道出了花水泉村老一辈人开山采石的悠久历史。过去,老一辈的花水泉村民充分利用山的半腰开山取石,料石一般七、八百斤,大的重达1000多斤,沿着山间的棋盘路,用大车运送到各地,远的可达30余里。现今仍存有废弃的石洞40余个,最大的为孙家石窝,崔家石窝(俗称老牛角),可容纳800余人。在战乱年代,为村人避难之所在。

在众多的石匠之中,出现了著名的艺人,如崔万辉、崔庆云、崔青云、崔祥云、崔汝云等,各有绝活。崔万辉擅刻石狮,崔庆云擅雕花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崔青云,他刻出的碑文最具神韵,深受写碑人和户主的喜爱。口镇东门外的莱芜战役烈士陵园纪念碑,大冶水库纪念碑,均由该村匠人完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该村石匠服从国家需要,1954年曾组成20余人的小分队远赴陕西,参加宝成铁路的建设,工程结束后,很多村民被转为矿务局基建队工人。

花水泉村民自古就有吃苦耐劳的精神。1975年,战山河专业队曾在秃妮山的山坡用石块排写了“重新安排莱芜河山”8个大字,正是他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写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他们劲头更大更足了。1968年至1969年,花水泉村民在村子的东南利用冬春的农闲季节,修建小型水库l座。每天上阵50余人,吃住在工地,投工5000余个,挖土石十几万方,修水渠600余米。为保证水库的蓄水量,1979年又在水库的东北角老泉头打深机井1眼。

1981年大队为村民安装了照明电,使山村也亮起了电灯。为改善村民的吃水条件,从1978年起,利用3年的时间,在村子的东南角打深水井一眼并修蓄水池一座,可容水几百立方,村民的吃水问题彻底解决。1996年,村民出料筑起路基,村里又出资6万余元,硬化村南水泥路,宽5米,长500余米。1997年秋,又硬化村中水泥路近300米,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1858年春,为绿化秃妮山,乡林业部门组织附近几个村劳动力挖鱼鳞坑4万余个,并在同年夏全部种植上柏树。但由于近几年的开山采石,当年所栽的柏树已所剩无几,山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当年雨后山沟连续四、五天流清水,而如今雨停水停且水质浑浊。

花水泉村,尽管地处山区,但自古就重视教育,崇尚知识,崇尚文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村中即建立私塾,教书先生为李松吉,最多时学生达20余人。

现村中80岁以上老人大都曾拜其为师。1958年,花水泉村小学创立,校址即为村西龙王庙,第一任教师崔延才,实行复式教学。1995年合班并校后,该小学并入林马小学。1976年在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时为张家洼铁矿)当工人的李云山由于表现突出,被推荐到上海工业大学学习,现在任井巷公司总工程师。1978年,考上莱阳医学院的李进是该村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个大学生。至今,花水泉村考入大中专的学生达30余人,泰安林校毕业的崔言凯已成为新泰市的农委主任。

花水泉村民心灵手巧,有织布匠李学孟、范有义,铁匠柳方景等,有治病救人的老中医崔凌云享誉四邻八乡。另外还有写碑能手崔永华,珠算能人李建胜等。

花水泉人爱国家。抗日战争初期,成立了抗日民工自卫团,团长崔成孝。解放战争年代,李登尚、李登浩、耿庆福烈士为国捐躯,淮海战役中,李登朝等人随军南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村民李建友在金城阻击战中牺牲,长眠异国他乡。

旧时,村人相传,村东的土石皆不能动,说那是与村相连的“脉”,动之则出乱,于是村民守着山吃不饱,穿不暖,缸中无粮,手中无钱。改革开放以来,花水泉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发挥靠山的优势,1977年和1980年,两次建立石料厂。1982年在村小学干民办教师的李云福首先认识到石料厂的潜在市场,毅然辞去民办教师的职务,投资几千元建起了第一个家庭石料厂,现在已成为拥有20余工人,5部拖拉机、一部装载机的中型石料厂,并带起了一批石料加工厂,全村现有个人投资的石料厂9处,凿岩机四部、拖拉机70余部,从业人员130余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昔日不能动土的秃妮山,已成为村民的致富山。村民不仅在山上做文章,而且走出大山创业,村民崔言振承包了濒临倒闭的市造纸厂,赁借自己几十年在外闯荡的经验,使工厂起死回生,安置剩余劳动力100多名,年上交利税十几万元。

花水泉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勤劳勇敢的花水泉人从贫穷、落后、闭塞走向富裕、文明、开放,明天的花水泉村将更加美好。

花水泉村附近有山口东岭扬水站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