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苗山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处。羊羔子顶西南麓,北界和庄乡,南接北古德范村,西与崔家庄一山之隔,东临张家台。地处山区。村中现有120户,312口人,有李、张、尚、栾、王五姓,耕地面积448亩。
据《栾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栾姓由普通村迁此建村,原名栾家屋子,后改称栾家庄。据说,清朝嘉庆年间有栾、吕、尚三艺人合闯天下,其中姓尚的腿跛,但善使“扫荡腿”;姓栾的善使棍;姓吕的耍枪。一天三人各带其子至此,忘子于北山下一石屋。几年后,重返此地,一看孩子们生活得挺好,故认为这里风水好,遂弃艺从农。于是有了栾家屋子。后来吕姓后继无人,又迁来李、张、王姓等人家,在此繁衍生息。
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南文字乡,栾家庄”。栾家庄村隶属南文字乡,归石马区;1952年隶属莱芜县第十区;1958年隶属常庄公社,后属常庄乡;2001年合乡并镇后,隶属苗山镇至今。
栾家庄村地处重山环抱之中,背靠北山,西有黄石崖,东有羊羔子顶,山为青石山,山中多洞。其中黄石崖顶有一大洞,又称“黄谷洞”。洞南悬崖上有“仙人桥”。据说晴天时站在山顶能看到远在几百里外的泰山,在泰山上也能看到此山中的黄嵌。黄石崖西部山势陡峭,并有“-洞”、“神仙门”等多处景观。村东羊羔子顶有用山石围成的山寨,这座山头三面悬崖,地势险峻。抗战时期人们凭着其有利地形,击退过敌人的多次进攻,关键时刻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至今山顶围墙遗址仍完好无缺,它将作为历史的见证与世长存。
栾家庄村村南是红旗水库。它是经莱芜县政府决定,于1968年修建的一座小型水库。主要截流夏季洪水并加以蓄存。它占地200余亩,能蓄水上百万方。水库大堤高l5米,东西长100余米。大坝完工后,又在西岸修一扬水站和数百米水渠,直通村中。20世纪80年代末期扬水站拆除,水渠仍旧残存。
栾家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拥军模范村。解放前就有多人加入中国0,从事革命工作。他们在战场上与敌人奋勇拼搏。其他村民自愿组织救护队,奔波于前线与后方之间,为部队送水、供粮和护理伤病员。解放后更有多人参军。村中现有服役、退伍、复员军人30多人。其中营、团级干部各一名。栾兆水曾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李玉凤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
栾家庄村饮水困难。以前,逢大旱之年要到4里外的村庄挑水喝,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到1988年由政府拨款10余万元,历经一年多的艰辛打出了一眼深198米的机井,建蓄水池,接上管道,使广大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过去,栾家庄村以种植玉米、地瓜和谷物为主。栾家庄的椿芽在历史上一直享誉莱芜。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村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大搞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种植椿芽、黄烟、药材等经济作物,另一方面扩大畜牧养殖规模。前后有十几个养殖大户合理利用山场牧羊2000多只,牛50余头,每户年收入可达两万元左右。他们的牛羊膘肥体壮。不喂任何饲料,只靠天然牧草,肉美味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博山、沂源、新泰的客户纷纷慕名前来购买。养猪养鸡形成了规模,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生鸡3万多只。一户帮一户,携手共致富。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000余元。经初步勘测,村东山上有燕子石,准备开发。现在全村有汽车2辆,拖拉机10台,三轮车5辆,摩托车30多辆。1970年村中通电,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视,25户村民家中安了电话。
栾家庄村民勤劳、质朴、团结、友善、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村里现有小学一处,校长栾贻玲,治校有方,曾在1997年获“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提名奖,1998年获“全国中小学十佳标兵”提名奖。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村里已有32个孩子考上大中专院校,其中有10人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9年12月12日,栾家庄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栾家庄村附近有莱东抗日纪念馆、杓山遗址、长勺之战遗址、响水湾教堂、铜山古冶铜遗址、五色崖赵氏节孝坊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