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姜庄社区位于汇源大街以南,泰莱高速以北。东接地理沟、西到孝义河,面积1.35平方公里。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姜庄乡•南姜庄”。据《刘氏谱》记载,明初刘姓由安徽风阳县迁此,姜姓早居,以姓名村姜家庄。因重名,改称南姜庄。建国后一直保持四姓:刘、李、尚、张。
解放后,南姜庄社区隶属莱芜县。1950年至1957年为矿山区。1958年至1960年为孝义人民公社。1961年至1977年为矿山人民公社。1978年至1984年为城关镇。1985年至1986年为城区办事处。1987年至2000年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1年3月为凤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3月至今隶属莱芜经济开发区。2002年7月5日莱芜市经济开发区南姜庄社区居委会挂牌。同年10月22日开发区成立鹏泉街道办事处,隶属鹏泉街道办事处至今。
南姜庄社区北很早的时候就有一条大路,东连沂源,西至泰安,是东西交通要道。
南姜庄的凤凰山是块宝地,这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山上有40多种中草药。又特别适合地瓜的生长,这里产的地瓜淀粉率高,粉质优良,受到客户欢迎,产品远销吉林、黑龙江等地。
南姜庄社区人杰地灵,历代出现过名人贤士,清朝乾隆年间刘汝魁太学士,凭他的智慧和胆识创建一家酒店“大成号”,在莱芜很有名气。清咸丰年间刘日笃习文学武,得到当时县令的宠爱,被称为全县有名的“武生”。清光绪十年刘相孔考中秀才,他曾在周围三乡五里写过无数的碑文,在“大成号”酒店做过十多年的账房先生。
南姜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尤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里出现了许多战斗英雄人物,如:尚克东,他身怀绝技,武功高强,能征善战,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无数奇功。1944年7月曾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已故)。刘盛春,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1942年转入地方工作,任鹏山区区长。解放后一直在省文化局工作,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已离休)。刘家茂1942年当兵,同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政委,解放后调浙江省金华市,任武装部政委、部长(已离休)。那时候,全体南姜庄村民同仇敌忾,全力以赴支援子弟兵在前线作战,男壮劳力抬担架、运弹药,妇女做军鞋、军袜、磨面烙饼,就连小孩子们也站岗放哨,查路条。他们都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后,在中国0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率领全体村民战天斗地,向大自然宣战,决心摘掉“一穷二白”的贫穷帽子。1972年,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举兴修水利。在村北打机井、盖水楼一处,为节约土地,把管道埋在地下,用了8个月的时间,把水压上了凤凰山上,100多亩粮田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灌溉。同年8月南姜庄村在泉子管区13个村中,第一个用上了电。
1975年冬,南姜庄社区开展了一场深翻整平耕地,根治东岭的大会战,全村老幼齐上阵,白天大干,晚上夜战,吃住在田间,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凸凹不平的东岭变成了层层梯田。1981年农村实行的“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人们精心管理,科学种田,粮食年年丰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0年以来,村里累计投入10万多元,打了7眼机井,过去的“靠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屯粮田”。随着村民日子过得富裕起来,村里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村里农田运输、耕地、播种、灌溉、脱粒、收割等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业效益稳中有升,不少农民靠科技和汗水,从黄土地里抱出了“金娃娃”。
2001年村委投资10多万元打了一眼深井,深埋地下管道1500米,在村东岭高岗处建起了水塔,全村人都吃上了自来水。
2002年南姜庄社区归属莱芜经济开发区,在汇源大街和顺河大街拓宽拆迁工作以来,南姜庄社区以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为重中之重,识大体顾大局,确保了拆迁的顺利开展。
2003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实上任,2004年南姜庄就实施了第一次旧村改造。2010年5月正式启动旧村改造。旧村占地面积112亩,旧村拆迁后建设了汇馨花园,其中安置区45亩,建设高层楼3栋、多层安置6栋,共计4.2万平方米。腾出土地76.5亩用于商业开发,可建设高层楼房10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沿街商铺5000多平方。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姜庄社区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姜庄乡•南姜庄”。据《刘氏谱》记载,明初刘姓由安徽风阳县迁此,姜姓早居,以姓名村姜家庄。因重名,改称南姜庄。建国后一直保持四姓:刘、李、尚、张。
解放后,南姜庄社区隶属莱芜县。1950年至1957年为矿山区。1958年至1960年为孝义人民公社。1961年至1977年为矿山人民公社。1978年至1984年为城关镇。1985年至1986年为城区办事处。1987年至2000年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1年3月为凤城街道办事处。2002年3月至今隶属莱芜经济开发区。2002年7月5日莱芜市经济开发区南姜庄社区居委会挂牌。同年10月22日开发区成立鹏泉街道办事处,隶属鹏泉街道办事处至今。
南姜庄社区北很早的时候就有一条大路,东连沂源,西至泰安,是东西交通要道。
南姜庄的凤凰山是块宝地,这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山上有40多种中草药。又特别适合地瓜的生长,这里产的地瓜淀粉率高,粉质优良,受到客户欢迎,产品远销吉林、黑龙江等地。
南姜庄社区人杰地灵,历代出现过名人贤士,清朝乾隆年间刘汝魁太学士,凭他的智慧和胆识创建一家酒店“大成号”,在莱芜很有名气。清咸丰年间刘日笃习文学武,得到当时县令的宠爱,被称为全县有名的“武生”。清光绪十年刘相孔考中秀才,他曾在周围三乡五里写过无数的碑文,在“大成号”酒店做过十多年的账房先生。
南姜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尤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里出现了许多战斗英雄人物,如:尚克东,他身怀绝技,武功高强,能征善战,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无数奇功。1944年7月曾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已故)。刘盛春,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入党,1942年转入地方工作,任鹏山区区长。解放后一直在省文化局工作,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已离休)。刘家茂1942年当兵,同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政委,解放后调浙江省金华市,任武装部政委、部长(已离休)。那时候,全体南姜庄村民同仇敌忾,全力以赴支援子弟兵在前线作战,男壮劳力抬担架、运弹药,妇女做军鞋、军袜、磨面烙饼,就连小孩子们也站岗放哨,查路条。他们都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后,在中国0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率领全体村民战天斗地,向大自然宣战,决心摘掉“一穷二白”的贫穷帽子。1972年,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举兴修水利。在村北打机井、盖水楼一处,为节约土地,把管道埋在地下,用了8个月的时间,把水压上了凤凰山上,100多亩粮田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灌溉。同年8月南姜庄村在泉子管区13个村中,第一个用上了电。
1975年冬,南姜庄社区开展了一场深翻整平耕地,根治东岭的大会战,全村老幼齐上阵,白天大干,晚上夜战,吃住在田间,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凸凹不平的东岭变成了层层梯田。1981年农村实行的“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人们精心管理,科学种田,粮食年年丰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1990年以来,村里累计投入10万多元,打了7眼机井,过去的“靠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屯粮田”。随着村民日子过得富裕起来,村里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村里农田运输、耕地、播种、灌溉、脱粒、收割等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业效益稳中有升,不少农民靠科技和汗水,从黄土地里抱出了“金娃娃”。
2001年村委投资10多万元打了一眼深井,深埋地下管道1500米,在村东岭高岗处建起了水塔,全村人都吃上了自来水。
2002年南姜庄社区归属莱芜经济开发区,在汇源大街和顺河大街拓宽拆迁工作以来,南姜庄社区以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为重中之重,识大体顾大局,确保了拆迁的顺利开展。
2003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实上任,2004年南姜庄就实施了第一次旧村改造。2010年5月正式启动旧村改造。旧村占地面积112亩,旧村拆迁后建设了汇馨花园,其中安置区45亩,建设高层楼3栋、多层安置6栋,共计4.2万平方米。腾出土地76.5亩用于商业开发,可建设高层楼房10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沿街商铺5000多平方。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南姜庄社区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