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楼村位于莱城东北8公里,博(山)徐(州)公路北侧,松山西坡。东邻邹家埠村,南邻郭家庄村,西邻北孝义村,北邻西峪村,地势平坦。耕地1219亩,247户,920口人。
据《刘氏谱》记载,明初刘姓由安徽省凤阳县迁居茶峪村,后迂到此建村,立村后建一小楼,取忠孝仁义之意,名之孝义楼,村随楼名,故称“孝义楼”。村原址在老205国道南侧,1976年迁至路北今址。
传说孝义楼村的原址,由仙奶奶选择:第一次选择为18亩地(即现在的公路以北,松山西南部)因水流不好,就放弃此地。第二次选择孝义楼原址,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好,建房稳固,东西靠河,两条河汇合在村西南方向,好像一只大船,是块风水宝地,故选此为村址。
据史料记载:明初,全县划为30里。天顺年间增为42里,后改为42保,孝义楼属于孝义保;民国初年,取消了乡、保建制,全县划为10区,孝义楼属于第八区;1955年10月,孝义楼村属于辛庄区松山乡管辖;1958年划为矿山人民公社孝义管区;1984年4月,孝义楼属于孝义乡管辖;2000年12月,孝义楼属于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10月22日莱芜经济开发区设立鹏泉街道办事处,孝义楼村隶属鹏泉街道办事处至今。
孝义楼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公路以北至孝义水库,属于黄土地带,土质粘软,土层较深,属石灰石结脉。地表水缺乏,地下断层贮水丰富,农田主要靠孝义水库和大深井灌溉,庄稼旱涝保收。
孝义楼传说很多,最有名的刘洞九和仙奶奶的故事。刘洞九即孝义楼刘氏第十世祖刘澄淇,字洞九,号筠叟,廪贡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粮官。仙奶奶,名张玉婧,汾州府前任张公之女,刘洞九之妾。孝义楼远近闻名的宝葫芦传说就是由仙奶奶绾成。宝葫芦高0.32米,若展开高0.92米,把长0.70米,头长0.22米。葫芦茎上端直径0.03米,绕得似“8”字型。葫芦头直径0.17米,穿过第二个把圈(把圈内直径0.08米)中下垂形成的。此宝历经沧桑,珍藏至今400年来仍完好如初。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观看后挥笔题写:“明代廉仕刘洞九,天赐仙配张玉婧,留得仙气在人间。”据考,“宝葫芦”的质地与自然长成的葫芦完全一样。但成因却一直是个谜,因为葫芦在生长期是脆的,一挽即折,又怎能环绕两周,且做得如此和谐匀称?另外,还有楣豆秧拐杖、茄瓢子、石浴池、王碌碡等物仍在,很名领导和植物专家专门研究考证,尚无恰当结论。
刘洞九出身贫苦,自幼热爱劳动,勤奋读书。青年时曾在家乡东北小山植松成林,苍松参天,树木稠密,人们难以穿行,当时就这座小山叫做“松山”。在兵荒马乱年代,大量砍伐,破坏。敌人修碉堡,后来官府以公树为名大量砍伐,整个松山成了秃山。直到解放后只剩下原址刘纪瑞大院子里的一棵最小的,直径1.5米,树干20多米高,后来锯倒解了道木,支援了铁路建设。1951年,村干部带领群众在松山上植柏树6000多棵,整个松山旧貌变新颜。
松山前有白衣庙一座,女殿三间,内有白衣奶奶、眼光奶奶、送生娘娘泥塑像。殿内墙壁上有壁画,内容是24孝图,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忠孝双全、尊老爱幼,养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庙南北长30多米,东西宽40多米,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院内分高低两院,大门朝南,有狮子把大门,东南角是钟楼。现在仅存三间大殿和小院子。每年古历二月初八庙会,一到会期,游人来往不断。
孝义楼人祖祖辈辈具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现在,参军的人有73人,其中11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关于解放前的孝义楼,流传这样一句话“金孝义楼,银郭家庄,铁打的老鸦峪。”意思是说,孝义楼土地多而且十分肥沃,而人口仅300多口,生产、生活条件比别的村要强些,逃荒要饭的相对少些。解放后.生活渐渐好起来。1961年大搞副业,孝义楼建了40亩蔬菜基地,建了油坊、磨面房、弹压棉花坊、砖瓦窑、苹果园、缝纫组等副业,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就没有农业上的效益,村干部想方设法聘技术员进行勘测,那年共打6眼大口井,1眼断层深水井,使全村地都成了水浇地,至今这些井仍发挥着作用。同时,全村人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解决了多年吃水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深人人心,孝义楼人大胆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如生姜种植150多亩,红提葡萄50多亩。13户农民搞起了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外运,每户每年获利万元以上。同时在大棚里养猪,建沼气池,供大棚内用电、做饭,防止各种蔬菜病虫害的发生。饲养业也很发达,有大型养猪场,小型养殖更是普遍,有的户养肥猪每年30至60头,收入相当可观。还有“蘑菇大王”刘安平,自高中毕业后,立志用科技带领乡亲发家致富,他去兖州学习掌握了大棚蘑菇的全部栽培技术,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生产原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对前来取经的乡亲们,他悉心传授技术,免费提供原种。在他的热情帮助下,仅孝义楼就有8户农民建起了特大蘑菇棚,每户的纯收入都在18000元以上。养蘑菇成了农民致富的一个新途径。
此外,孝义楼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年一个台阶。个人购买汽车6辆,三轮车65辆,1250马力拖拉机22台,抽水机92台,脱粒机10台,收割机1台,大型耕地拖拉机3台。蔬菜运输、生姜购销、石材、木材、钢材、煤炭也蓬勃发展。刘卫国建的“广兴塑料制品厂”,规模不断扩大,既为国家上缴了利税,也为农村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壮大了农村经济。
现在的孝义楼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房屋整齐、路平街宽、红墙碧瓦、绿树成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大大发展,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人们干劲十足,向着小康生活努力奋斗,孝义楼人都这样说:孝义楼,刘氏后,住房吃穿都不愁。农业机械化,耕地有铁牛。天旱无雨不可怕,机库浇灌大丰收。运输主靠拖拉机,时风三轮家家有。政治、文艺看电视,电话、手机联五洲。孩子教育有学校,供上大学喜眉头。生活天天如过年,奔上小康一层楼。生活幸福不忘党,永跟党走不回头。
孝义楼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据《刘氏谱》记载,明初刘姓由安徽省凤阳县迁居茶峪村,后迂到此建村,立村后建一小楼,取忠孝仁义之意,名之孝义楼,村随楼名,故称“孝义楼”。村原址在老205国道南侧,1976年迁至路北今址。
传说孝义楼村的原址,由仙奶奶选择:第一次选择为18亩地(即现在的公路以北,松山西南部)因水流不好,就放弃此地。第二次选择孝义楼原址,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好,建房稳固,东西靠河,两条河汇合在村西南方向,好像一只大船,是块风水宝地,故选此为村址。
据史料记载:明初,全县划为30里。天顺年间增为42里,后改为42保,孝义楼属于孝义保;民国初年,取消了乡、保建制,全县划为10区,孝义楼属于第八区;1955年10月,孝义楼村属于辛庄区松山乡管辖;1958年划为矿山人民公社孝义管区;1984年4月,孝义楼属于孝义乡管辖;2000年12月,孝义楼属于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管辖;2002年10月22日莱芜经济开发区设立鹏泉街道办事处,孝义楼村隶属鹏泉街道办事处至今。
孝义楼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公路以北至孝义水库,属于黄土地带,土质粘软,土层较深,属石灰石结脉。地表水缺乏,地下断层贮水丰富,农田主要靠孝义水库和大深井灌溉,庄稼旱涝保收。
孝义楼传说很多,最有名的刘洞九和仙奶奶的故事。刘洞九即孝义楼刘氏第十世祖刘澄淇,字洞九,号筠叟,廪贡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粮官。仙奶奶,名张玉婧,汾州府前任张公之女,刘洞九之妾。孝义楼远近闻名的宝葫芦传说就是由仙奶奶绾成。宝葫芦高0.32米,若展开高0.92米,把长0.70米,头长0.22米。葫芦茎上端直径0.03米,绕得似“8”字型。葫芦头直径0.17米,穿过第二个把圈(把圈内直径0.08米)中下垂形成的。此宝历经沧桑,珍藏至今400年来仍完好如初。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观看后挥笔题写:“明代廉仕刘洞九,天赐仙配张玉婧,留得仙气在人间。”据考,“宝葫芦”的质地与自然长成的葫芦完全一样。但成因却一直是个谜,因为葫芦在生长期是脆的,一挽即折,又怎能环绕两周,且做得如此和谐匀称?另外,还有楣豆秧拐杖、茄瓢子、石浴池、王碌碡等物仍在,很名领导和植物专家专门研究考证,尚无恰当结论。
刘洞九出身贫苦,自幼热爱劳动,勤奋读书。青年时曾在家乡东北小山植松成林,苍松参天,树木稠密,人们难以穿行,当时就这座小山叫做“松山”。在兵荒马乱年代,大量砍伐,破坏。敌人修碉堡,后来官府以公树为名大量砍伐,整个松山成了秃山。直到解放后只剩下原址刘纪瑞大院子里的一棵最小的,直径1.5米,树干20多米高,后来锯倒解了道木,支援了铁路建设。1951年,村干部带领群众在松山上植柏树6000多棵,整个松山旧貌变新颜。
松山前有白衣庙一座,女殿三间,内有白衣奶奶、眼光奶奶、送生娘娘泥塑像。殿内墙壁上有壁画,内容是24孝图,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忠孝双全、尊老爱幼,养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庙南北长30多米,东西宽40多米,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院内分高低两院,大门朝南,有狮子把大门,东南角是钟楼。现在仅存三间大殿和小院子。每年古历二月初八庙会,一到会期,游人来往不断。
孝义楼人祖祖辈辈具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现在,参军的人有73人,其中11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关于解放前的孝义楼,流传这样一句话“金孝义楼,银郭家庄,铁打的老鸦峪。”意思是说,孝义楼土地多而且十分肥沃,而人口仅300多口,生产、生活条件比别的村要强些,逃荒要饭的相对少些。解放后.生活渐渐好起来。1961年大搞副业,孝义楼建了40亩蔬菜基地,建了油坊、磨面房、弹压棉花坊、砖瓦窑、苹果园、缝纫组等副业,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就没有农业上的效益,村干部想方设法聘技术员进行勘测,那年共打6眼大口井,1眼断层深水井,使全村地都成了水浇地,至今这些井仍发挥着作用。同时,全村人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解决了多年吃水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深人人心,孝义楼人大胆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如生姜种植150多亩,红提葡萄50多亩。13户农民搞起了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外运,每户每年获利万元以上。同时在大棚里养猪,建沼气池,供大棚内用电、做饭,防止各种蔬菜病虫害的发生。饲养业也很发达,有大型养猪场,小型养殖更是普遍,有的户养肥猪每年30至60头,收入相当可观。还有“蘑菇大王”刘安平,自高中毕业后,立志用科技带领乡亲发家致富,他去兖州学习掌握了大棚蘑菇的全部栽培技术,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生产原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对前来取经的乡亲们,他悉心传授技术,免费提供原种。在他的热情帮助下,仅孝义楼就有8户农民建起了特大蘑菇棚,每户的纯收入都在18000元以上。养蘑菇成了农民致富的一个新途径。
此外,孝义楼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年一个台阶。个人购买汽车6辆,三轮车65辆,1250马力拖拉机22台,抽水机92台,脱粒机10台,收割机1台,大型耕地拖拉机3台。蔬菜运输、生姜购销、石材、木材、钢材、煤炭也蓬勃发展。刘卫国建的“广兴塑料制品厂”,规模不断扩大,既为国家上缴了利税,也为农村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壮大了农村经济。
现在的孝义楼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房屋整齐、路平街宽、红墙碧瓦、绿树成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大大发展,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人们干劲十足,向着小康生活努力奋斗,孝义楼人都这样说:孝义楼,刘氏后,住房吃穿都不愁。农业机械化,耕地有铁牛。天旱无雨不可怕,机库浇灌大丰收。运输主靠拖拉机,时风三轮家家有。政治、文艺看电视,电话、手机联五洲。孩子教育有学校,供上大学喜眉头。生活天天如过年,奔上小康一层楼。生活幸福不忘党,永跟党走不回头。
孝义楼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