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陈家峪村位于莱城东南6公里,三番岭南面,汶河北岸。村呈方形,东与上陈家峪相接,西邻小陈家峪,北隔泰莱高速公路与姜庄、地理沟相接,南靠八里岭。地处丘陵,现有耕地630亩,120户人家,共有461口人。
据《刘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安徽省凤阳迁居茶峪村,后复迁此,陈姓早居。因址在西陈家峪、上陈家峪中间,以村名村,故名中陈家峪。村中姓氏较多,尚姓人口占80%以上。
据《莱芜市志》载,1941年莱芜划为莱东、莱北、新甫三县,中陈家峪村隶属莱东县鹏山区;1950年隶属矿山区;1958年隶属矿山人民公社;后改称城区办事处;1992年建立地级市隶属莱城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0年至今隶属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
中陈家峪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陈家峪村是闻名的支前模范村,村里曾多次组织担架队随军出征。许多热血男儿踊跃参军参战,英勇抗敌。1946年,“大动参”时,中陈家峪村就有12名青年报名参军,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怕流血牺牲。有的多次立下战功,有的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中陈家峪村历史悠久,村民世代在这片沃土上耕读继世,繁衍生息。村民历代以农业为主,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解放前由于地少人多,加上天灾-,所产粮食不足以糊口。村民多做小本生意,赚取蝇头微利,以补家用。解放前村里就有馍馍坊、豆腐坊等面食店。村里王家绿豆丸子价格低廉、松脆可口,名闻周围村庄。
解放后,中陈家峪人才开始当家作主人。面对家底薄、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等困难,中陈家峪村人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携手战胜一切困难。1954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进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民历经各种农业组织形式几经奋斗,但生活仍不富裕。为了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状况,1972年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大自然宣战。人们深翻整平土地以求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当时人们提出,在整治土地的战斗中,地冻三尺,雪下一丈,寒风刺骨,不当败将!人们硬是肩挑人抬小车推,苦战一冬春,终于整出了“地平如镜,土细如面,埂直如线,能排能灌”的百亩良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人们又开始打治水之战。全村人在村东拦河截流,铺设地下管道300多米建起了第一座扬水站,使2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田。1978年又在村北建起了第二座二级提水的扬水站,使全村50%的耕地得到了灌溉。1982年,在村南小河旁打大口井一眼,铺设地下管道500多米。1990年,又在孝义河以东大故事桥南打机井一眼,铺设管道800米,投资60000余元,从此彻底解决了中陈家峪村耕地用水的问题。全村土地全部都变成了水浇田。从此,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走向富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早日发家致富,村民广开财路,大搞多种经营,村里创办了粉皮加工坊两处,砖瓦窑一处,弹花坊、磨面坊、挂面坊各一处。近几年,养殖在中陈家峪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全村已有肉食鸡养殖专业户8个,鸡舍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养猪专业户3个,蓝狐场1处。由于中陈家峪人懂得挖掘财源,多业并举,所以财源滚滚而来,人们开始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的中陈家峪村地靠莱芜市高新经济开发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成了城市里的农村,农村里的城市。中陈家峪村正借助经济开发区的强劲东风,加快建设和发展。
中陈家峪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据《刘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安徽省凤阳迁居茶峪村,后复迁此,陈姓早居。因址在西陈家峪、上陈家峪中间,以村名村,故名中陈家峪。村中姓氏较多,尚姓人口占80%以上。
据《莱芜市志》载,1941年莱芜划为莱东、莱北、新甫三县,中陈家峪村隶属莱东县鹏山区;1950年隶属矿山区;1958年隶属矿山人民公社;后改称城区办事处;1992年建立地级市隶属莱城区城市街道办事处;2000年至今隶属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
中陈家峪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陈家峪村是闻名的支前模范村,村里曾多次组织担架队随军出征。许多热血男儿踊跃参军参战,英勇抗敌。1946年,“大动参”时,中陈家峪村就有12名青年报名参军,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不怕流血牺牲。有的多次立下战功,有的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中陈家峪村历史悠久,村民世代在这片沃土上耕读继世,繁衍生息。村民历代以农业为主,主要出产小麦、玉米、地瓜。解放前由于地少人多,加上天灾-,所产粮食不足以糊口。村民多做小本生意,赚取蝇头微利,以补家用。解放前村里就有馍馍坊、豆腐坊等面食店。村里王家绿豆丸子价格低廉、松脆可口,名闻周围村庄。
解放后,中陈家峪人才开始当家作主人。面对家底薄、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等困难,中陈家峪村人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携手战胜一切困难。1954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进入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民历经各种农业组织形式几经奋斗,但生活仍不富裕。为了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状况,1972年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大自然宣战。人们深翻整平土地以求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当时人们提出,在整治土地的战斗中,地冻三尺,雪下一丈,寒风刺骨,不当败将!人们硬是肩挑人抬小车推,苦战一冬春,终于整出了“地平如镜,土细如面,埂直如线,能排能灌”的百亩良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人们又开始打治水之战。全村人在村东拦河截流,铺设地下管道300多米建起了第一座扬水站,使2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田。1978年又在村北建起了第二座二级提水的扬水站,使全村50%的耕地得到了灌溉。1982年,在村南小河旁打大口井一眼,铺设地下管道500多米。1990年,又在孝义河以东大故事桥南打机井一眼,铺设管道800米,投资60000余元,从此彻底解决了中陈家峪村耕地用水的问题。全村土地全部都变成了水浇田。从此,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走向富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早日发家致富,村民广开财路,大搞多种经营,村里创办了粉皮加工坊两处,砖瓦窑一处,弹花坊、磨面坊、挂面坊各一处。近几年,养殖在中陈家峪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全村已有肉食鸡养殖专业户8个,鸡舍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养猪专业户3个,蓝狐场1处。由于中陈家峪人懂得挖掘财源,多业并举,所以财源滚滚而来,人们开始走上了小康之路。
如今的中陈家峪村地靠莱芜市高新经济开发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成了城市里的农村,农村里的城市。中陈家峪村正借助经济开发区的强劲东风,加快建设和发展。
中陈家峪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莱芜笔架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