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张家泉村

旅景地名网  [ 字体: ] [ 手机版 ]
地名:张家泉村隶属:杨庄镇
区划代码:371202109229代码前6位:371202
长途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号码:鲁S行政级别:村
张家泉村相关网站:
  张家泉村位于莱城西23公里处,东北距杨庄镇政府驻地2公里,南与营房相望,东邻巩家庄,西接水西官庄。地处丘陵,耕地2338亩,630户,2350人。
  据《张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泉水叫星波泉,冠以姓氏,故名张家泉。今全村共九姓,以张姓居多。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张里保•张家泉”。从民国初期至建国初,该村隶属莱芜县十四区张公乡。
  1954年,该村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由互助组过渡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分红、人劳各半”分配制度;1956年成立了中华农业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杨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杨庄办事处;1985年属杨庄镇至今。
  解放初,张家泉村的自然条件不好,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村庄北面的几百亩地是有了名的“涝洼地”(又叫“-坑”)。在当时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坑、勺子头,啥庄稼种上也不收。”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当时,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开沟,挖渠,泄水,终于把祖祖辈辈不长庄稼的“涝洼坑”变成了稳产高产的良田。
  在支部书记张树清带领下,张家泉村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坚定了干群改变村庄落后面貌的决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又给张家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的张家泉已是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旱能浇,涝能排,耕、种实现了机械化,成了一个富裕的新农村。
  1993年,进行村庄规划,修起三条沥青大街。前后两条,东西走向,各长约千米,宽10米;南北大街横穿村中央,一直与泰莱公路相接。1995年张家泉村又立了大集(农历五、十逢集)。
  张家泉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据史料记载,张家泉村也曾遭到匪患,为抵抗匪患骚扰,村民在村西、村北几处建起了土围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大动参”时,干部群众积极报名,踊跃参军,出现过不少英雄人物,他们是:张九元,张纪恒,张兴华,张春明。
  张家泉学校始建于1940年,是杨庄镇最早的“五庄合立学校”(张家泉、巩家庄、蔺家庄、王家庄、营房)。学校东侧有两座古庙,远近闻名,人称前大殿、后大殿。此庙木质结构,筑于高台之上,高脊阔檐,轩敞气派,三间一体。前大殿里摆放着九位神仙的塑像(又称“九圣堂”),后大殿里摆放着泰山奶奶的塑像。逢年过节,旧时村民都到此处烧香、磕头,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宁人安。0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推倒了神仙,请进了学生,便成了课堂。后来在支部书记张树清的带领下,拆除了破烂不堪的旧校舍,建起了高标准的新校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张家泉村人一贯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村支部书记张树清被评为“山东省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村0考出中专、大专、本科近30人,博士生1人。张焕水这个29岁的博士生,已被很多国家学校聘用。
  如今张家泉村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新的世纪里,他们更新观念,依靠科技,勤劳耕作,描绘着更新更美的画图。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张家泉村附近有张里街遗址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龙山卧云铺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