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村地处丰仪镇政府正南2.5公里处,西临郭公村,东临北张村,北接彭家、坡耳头村,南面以渭河与周至为界。辖任家巷、高家、单摆子、小羊、原村、寺东、仄棱7个自然村共14个村民小组800余户,3500口人。全村村域内总面积3650亩,有耕地面积3030亩,人均0.87亩,其中多半为渭河滩地,占60%以上,村庄周边耕地占40%。主导产业: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约占50%,近年来改种土豆500亩,大葱500亩,大蒜500亩等经济作物已逐渐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约占50%。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全村养殖大户30余家,存栏约2000余头。
高家村这个村名因原高家堡高姓人居多而得。解放后,高家堡成立了初级乡社最早,于是便将周围几个自然村合并统称高家村,是由原高家堡、任家巷等7个自然村组成。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也有个叫高家的同名村,因此,一段时期造成有人写“高家”,有人写“高甲”的混乱现象。其原因是:一为了区分两个村;二便于书写。
远在新石器时期(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仄棱堡遗址),这里就有人生息繁衍。玄奘取经时就从这里经过,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气候温和而湿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高家的子孙后代带来了福址。千年来,这里住有姓高、任、翟、裴、刘、尹、梁、吴、杨、李、孙等户,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以上各姓都是该村原住居民,没有外迁姓氏。
民国时期(1933),该村归第三区公所管辖。1950年8月,归第七区部公方管辖。1952年归第七区管辖。1954年各区按驻地命名,归丰仪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并乡,归丰仪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卫星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4月撤销管区,归丰仪人民公社管辖,1965年归丰仪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至1979年归丰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年至1983年归丰仪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社,归丰仪乡管辖。2011年撤乡建镇,归丰仪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自1949年以来历任村党支部书记:高富德、翟世凯、刘桂芳、仁斌华、仁志奎、刘俊生、吴文斌、任云峰、翟建国、吴社社、吴成罗、
大队长、村主任:高富德、何忠昌、粱起文、杨永发、裴登峰、仁斌华、尹生荣、刘俊生、杨川民。
杨川民(书记)2008年1月—至今
吴合省(主任)2008年1月—至今
高富德,(?--2010年9月亡)中共党员,曾任高家村农业合作社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四十多年,早在五十年代就被授予“西北五省区劳动模范”。
吴尊党,男,中共党员,原陕西省财政厅经建处副处长。
孙立清,男,北京卫戍区三团助理。
梁晓,男,生于1941年11月11日,中共党员,延安市纪委书记。
高家村仄棱堡北很早以前有一个冢疙瘩的大土包,几辈老人传说是古代新石器时期的旧遗址, 1982年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的高家小学校址,原是“孤魂堂庙旧址”。原庙前有高门楼,接着东西相互对称有两间一样的小庙,北面正中有三间殿,内供奉有孤魂爷﹑马王爷等。中间形成一个四合院。再往后走又是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小庙,向后有坐北向南的正殿,既五间大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孟子﹑老子三坐大神像,中间院子又是个四合院。孤魂堂是以高家村为中心,周围远有汤坊乡的吴耳村﹑丰仪的郭公﹑彭家﹑水道口﹑北张等堡子组成的二十八社,每年到了农历十月一日,各社负责人集中庙内商讨十月十七孤魂堂庙会活动安排。解放前和解放后初几乎每年农历十月十七举行隆重的活动,唱大戏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给庙内烧香﹑点蜡﹑捐资。这里常年住着佛教活尚﹑居士念经,日夜住守,香火常旺不息。该庙于文革时期“破四旧”被拆除,所拆材料一部分用于盖学校,每一部分用于修建大队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该村少数信徒向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恢复孤魂堂建筑,批复后,修建时信徒们改孤魂堂为皈依寺,几经周折,到九十年代末,挂牌开业,立庙会于农历10月17日,
高家村具有浓厚的关中民风民俗。每年正月初一臊子面﹑上庙祭祖先和祭奠三年内去世的人,正月初二﹑初三小辈要给长辈拜年,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拿上贺礼以表孝心。长辈要给外孙发压岁钱。在正月十五前,舅家要给不满十二周岁的外甥送灯笼,谁家有当年出嫁的女儿,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大红笼,表示喜庆﹑吉祥。正月十三﹑十四晚小孩打灯笼玩耍。正月十六“游百病”等。每年麦收前,小辈要给长辈看忙,以表示关心庄稼生长情况,到了麦收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长辈又要给小辈送粽子,长辈到小辈家看看以示关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小辈又要给长辈送月饼、水果之类的食品以表孝心和团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有当年出嫁的女儿,娘家要送花狗馍,化狗馍馍顶是用面做的狗,周围是用面做的动物花,重量大约二三十斤;以后女儿有了孩子,娘家还要在九月九送花狗馍,不过要比女儿的小点,有人送一年,有的人送三年,图个吉利,深受小孩喜欢。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左邻右舍相互赠送吃上一天。
在饮食习惯方面,村民完全传承着关中地区的生活习俗。饮食上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面条﹑麻食﹑宽面﹑细面﹑臊子面﹑水饺等,另外搅团﹑面皮﹑煎饼也是面食的主要样品。
高家村地处渭河北岸,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每年汛期经常出现渭河涨水,河床垮塌,庄稼淹没,土地流失,严重影响着村民安全和正常生活。渭河滩地最早由于土质盐碱严重,加之连年渭河涨水,这里只能种小黑油豆子﹑高粱,后来种花生﹑棉花,一年一茬,住在渭河边的村民只能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治理渭河修建宝鸡峡水利工程,引水上塬,从此以后,每年汛期很少发大水,渭河滩地经过平整﹑改土造田,深翻土壤,慢慢的也种小麦﹑玉米,一亩顶一亩,广大村民由贫困走向温饱。近几年,勤劳的高家村民在渭河滩地里大做文章,改种粮食作物为各种经济作物:土豆﹑大葱﹑大蒜等,已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农产品远销几个省﹑市。村中大户养殖规模空前,效益可观。农业经济发展壮大,更加促进了农民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主要经济作物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质化,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村100﹪的村民永远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泥坯瓦房,发展形成现在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洋楼。
2012年,借国家惠农政策,该村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改善全村农灌条件,新打机井3眼,铺设暗管18千米,全村基本成为水浇地。
(村容村貌)近年来,高家村坚持以农为本,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村容村貌大变样。目前,村庄面积为620亩,民居主要为砖混二层楼房。高家村交通便利,环乡路直通西宝中线,紧连各村庄街道全部硬化。近年来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已彻底告别了以往高低不平、泥泞弯曲、狭窄的土路,代之的是宽敞笔直平坦的水泥硬化路。贯通全村千米长七米宽的东西主街道马路与邻村相连,南北约八百米长四米宽的生产生活道路连接各村民小组,通往县城的公交车方便村民出行。为了保证道路干净卫生,村上配备了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定期清扫,保持路面清洁与畅通,既方便了村民生活出行,又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城镇化面貌在这里初具规模。
目前高家村新建了村委会和休闲娱乐广场,村委会配套建了农家小书屋、卫生室、棋牌室等,并为广场配备了音响,专人管理,为广大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地。现在每天晚上劳作一天的村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群一群的欢聚在宽敞优美的广场,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跳着优美的广场舞。爱好秦腔的人,每逢星期六晚,都不约而同地拿着自己喜爱的乐器,先后来到广场,吹拉弹唱,发挥各自特长喜好。跳舞、唱歌、唱戏吸引着周围好几个村的村民一同欢乐至深夜。幸福欢乐的文化生活不但使高家村的村民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单调无味的生活,而且带动了周边村,已经出现了生气勃勃、欣欣向荣、文明和谐的欢乐景象。
高家村自古就有原东、原西的秦腔自乐班、锣鼓队;有小东、小西的竹马社火;任家巷的锣鼓队和秧歌队;近年来新添了单摆子、仄棱堡锣鼓队,每逢新年、过节或有喜庆事都来会聚一堂,热闹欢庆。
高甲村附近有班昭墓、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
高家村这个村名因原高家堡高姓人居多而得。解放后,高家堡成立了初级乡社最早,于是便将周围几个自然村合并统称高家村,是由原高家堡、任家巷等7个自然村组成。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也有个叫高家的同名村,因此,一段时期造成有人写“高家”,有人写“高甲”的混乱现象。其原因是:一为了区分两个村;二便于书写。
远在新石器时期(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仄棱堡遗址),这里就有人生息繁衍。玄奘取经时就从这里经过,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气候温和而湿润。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高家的子孙后代带来了福址。千年来,这里住有姓高、任、翟、裴、刘、尹、梁、吴、杨、李、孙等户,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以上各姓都是该村原住居民,没有外迁姓氏。
民国时期(1933),该村归第三区公所管辖。1950年8月,归第七区部公方管辖。1952年归第七区管辖。1954年各区按驻地命名,归丰仪区管辖,1956年3月撤区并乡,归丰仪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卫星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4月撤销管区,归丰仪人民公社管辖,1965年归丰仪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至1979年归丰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年至1983年归丰仪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社,归丰仪乡管辖。2011年撤乡建镇,归丰仪镇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自1949年以来历任村党支部书记:高富德、翟世凯、刘桂芳、仁斌华、仁志奎、刘俊生、吴文斌、任云峰、翟建国、吴社社、吴成罗、
大队长、村主任:高富德、何忠昌、粱起文、杨永发、裴登峰、仁斌华、尹生荣、刘俊生、杨川民。
杨川民(书记)2008年1月—至今
吴合省(主任)2008年1月—至今
高富德,(?--2010年9月亡)中共党员,曾任高家村农业合作社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四十多年,早在五十年代就被授予“西北五省区劳动模范”。
吴尊党,男,中共党员,原陕西省财政厅经建处副处长。
孙立清,男,北京卫戍区三团助理。
梁晓,男,生于1941年11月11日,中共党员,延安市纪委书记。
高家村仄棱堡北很早以前有一个冢疙瘩的大土包,几辈老人传说是古代新石器时期的旧遗址, 1982年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的高家小学校址,原是“孤魂堂庙旧址”。原庙前有高门楼,接着东西相互对称有两间一样的小庙,北面正中有三间殿,内供奉有孤魂爷﹑马王爷等。中间形成一个四合院。再往后走又是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小庙,向后有坐北向南的正殿,既五间大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孟子﹑老子三坐大神像,中间院子又是个四合院。孤魂堂是以高家村为中心,周围远有汤坊乡的吴耳村﹑丰仪的郭公﹑彭家﹑水道口﹑北张等堡子组成的二十八社,每年到了农历十月一日,各社负责人集中庙内商讨十月十七孤魂堂庙会活动安排。解放前和解放后初几乎每年农历十月十七举行隆重的活动,唱大戏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给庙内烧香﹑点蜡﹑捐资。这里常年住着佛教活尚﹑居士念经,日夜住守,香火常旺不息。该庙于文革时期“破四旧”被拆除,所拆材料一部分用于盖学校,每一部分用于修建大队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该村少数信徒向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恢复孤魂堂建筑,批复后,修建时信徒们改孤魂堂为皈依寺,几经周折,到九十年代末,挂牌开业,立庙会于农历10月17日,
高家村具有浓厚的关中民风民俗。每年正月初一臊子面﹑上庙祭祖先和祭奠三年内去世的人,正月初二﹑初三小辈要给长辈拜年,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拿上贺礼以表孝心。长辈要给外孙发压岁钱。在正月十五前,舅家要给不满十二周岁的外甥送灯笼,谁家有当年出嫁的女儿,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大红笼,表示喜庆﹑吉祥。正月十三﹑十四晚小孩打灯笼玩耍。正月十六“游百病”等。每年麦收前,小辈要给长辈看忙,以表示关心庄稼生长情况,到了麦收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长辈又要给小辈送粽子,长辈到小辈家看看以示关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小辈又要给长辈送月饼、水果之类的食品以表孝心和团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有当年出嫁的女儿,娘家要送花狗馍,化狗馍馍顶是用面做的狗,周围是用面做的动物花,重量大约二三十斤;以后女儿有了孩子,娘家还要在九月九送花狗馍,不过要比女儿的小点,有人送一年,有的人送三年,图个吉利,深受小孩喜欢。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左邻右舍相互赠送吃上一天。
在饮食习惯方面,村民完全传承着关中地区的生活习俗。饮食上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面条﹑麻食﹑宽面﹑细面﹑臊子面﹑水饺等,另外搅团﹑面皮﹑煎饼也是面食的主要样品。
高家村地处渭河北岸,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每年汛期经常出现渭河涨水,河床垮塌,庄稼淹没,土地流失,严重影响着村民安全和正常生活。渭河滩地最早由于土质盐碱严重,加之连年渭河涨水,这里只能种小黑油豆子﹑高粱,后来种花生﹑棉花,一年一茬,住在渭河边的村民只能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家治理渭河修建宝鸡峡水利工程,引水上塬,从此以后,每年汛期很少发大水,渭河滩地经过平整﹑改土造田,深翻土壤,慢慢的也种小麦﹑玉米,一亩顶一亩,广大村民由贫困走向温饱。近几年,勤劳的高家村民在渭河滩地里大做文章,改种粮食作物为各种经济作物:土豆﹑大葱﹑大蒜等,已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农产品远销几个省﹑市。村中大户养殖规模空前,效益可观。农业经济发展壮大,更加促进了农民种植养殖业的积极性,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主要经济作物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质化,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村100﹪的村民永远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泥坯瓦房,发展形成现在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洋楼。
2012年,借国家惠农政策,该村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改善全村农灌条件,新打机井3眼,铺设暗管18千米,全村基本成为水浇地。
(村容村貌)近年来,高家村坚持以农为本,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村容村貌大变样。目前,村庄面积为620亩,民居主要为砖混二层楼房。高家村交通便利,环乡路直通西宝中线,紧连各村庄街道全部硬化。近年来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已彻底告别了以往高低不平、泥泞弯曲、狭窄的土路,代之的是宽敞笔直平坦的水泥硬化路。贯通全村千米长七米宽的东西主街道马路与邻村相连,南北约八百米长四米宽的生产生活道路连接各村民小组,通往县城的公交车方便村民出行。为了保证道路干净卫生,村上配备了专人管理,专人维护,定期清扫,保持路面清洁与畅通,既方便了村民生活出行,又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城镇化面貌在这里初具规模。
目前高家村新建了村委会和休闲娱乐广场,村委会配套建了农家小书屋、卫生室、棋牌室等,并为广场配备了音响,专人管理,为广大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地。现在每天晚上劳作一天的村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群一群的欢聚在宽敞优美的广场,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跳着优美的广场舞。爱好秦腔的人,每逢星期六晚,都不约而同地拿着自己喜爱的乐器,先后来到广场,吹拉弹唱,发挥各自特长喜好。跳舞、唱歌、唱戏吸引着周围好几个村的村民一同欢乐至深夜。幸福欢乐的文化生活不但使高家村的村民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单调无味的生活,而且带动了周边村,已经出现了生气勃勃、欣欣向荣、文明和谐的欢乐景象。
高家村自古就有原东、原西的秦腔自乐班、锣鼓队;有小东、小西的竹马社火;任家巷的锣鼓队和秧歌队;近年来新添了单摆子、仄棱堡锣鼓队,每逢新年、过节或有喜庆事都来会聚一堂,热闹欢庆。
高甲村附近有班昭墓、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关中黑猪、兴平大蒜、荞麦面鱼子、兴平醪糟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