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鳌石村 | ~200 | 乡中心区 | 鳌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为乡中心区。…[详细] |
南徐村 | ~201 | 村庄 | 南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东马营村 | ~202 | 村庄 | 东马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西马营村 | ~203 | 村庄 | 西马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南曹庄村 | ~204 | 村庄 | 南曹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梁营村 | ~205 | 村庄 | 梁营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乱石村 | ~206 | 村庄 | 乱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龙堡村 | ~207 | 村庄 | 龙堡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榆林村 | ~208 | 村庄 | 榆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均田村 | ~209 | 村庄 | 均田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鳌石乡 位于阳高东南端的六棱山脚下,距县城70公里。面积63.2平方公里。
历史上这里虽傍桑干河,却无法利用河水,只靠六棱山山洪淤澄,土地比较肥沃,耐涝耐旱,粮食产量1965年前一般平均亩产70公斤左右。1960年在国家的资助下,建成乱石灌区,到1978年,实际可灌面积8256亩,占耕地面积的29%。1982年,发展到近1.8万亩。1986年巩固水浇地1.6万亩。全乡1949年总产237万公斤,1978年增加到702万公斤,1982年提高到832万公斤,1986年在严重干旱全县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这里总产仍提高到907万公斤。亩产431公斤。相当于1965年前的6倍。1990年总产973.5万公斤,亩产达412公斤。1984年乱石村43岁农民宋喜清,栽培的1.14亩中单二号玉米,亩产1143.55公斤,夺得全国同一品种最高纪录。全乡在-谢彪倡导下联合实行万亩玉米统一科技管理,亩产超过千斤。这项试验于1986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连年实现万亩玉米超千斤,并建成部分吨粮田。
这里有栽培杏、果、李树的传统,鳌石的黑李远近有名。70年代村村建果园,大面积栽培苹果、梨树,近几年又发展葡萄,成为阳高第二个水果产区。1979年全乡有果园3319亩,1990年达9327亩。水果产量由1979年的33万公斤,达到ll0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苹果产量46.2万公斤,占全县苹果总产的38%;梨26万公斤,占全县梨总产的37%。除国有杨树属林场外,本乡有大片林一万亩,四旁栽植的杨树高大笔直,全乡一片葱绿,林茂粮丰。林多粮多,畜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1990年存栏大牲畜1703头,其中牛979头,猪1077头,羊4040只。
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鳌石乡率先闯开商品生产的大门。1983年,西-村用地肥水足的条件种植大片青椒,获得好收成,打进北京市海淀区菜市场,自此,全乡大面积种植青椒、辣椒、西红柿,每年有近千万公斤蔬菜销往京津等地。
西-村共有耕地2397亩,粮菜双丰收。1986年种青椒800亩,总产250万公斤,外销225万公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90元。人均粮食1100多公斤,亩产800多公斤,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全县最早普及电视机的村,不少农家用上电冰箱。.